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资源化途径探讨——以德阳磷石膏、钢渣,锦阳铬渣为例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利用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如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全分析、扫描电镜、γ—能谱仪)对磷石膏、钢渣、铬渣进行矿物学研究,得出三种废渣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形态及有害微量元素。在充分收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其资源化的合理途径。 通过研究发现德阳磷石膏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为粒状、块状、纤维状、羽毛状的晶体。主体为粒状石膏、由粒状石膏再结晶形成的大块石膏以及在二次晶化作用下沿裂缝、空洞形成的纤维状、羽毛状石膏。主要矿物为二次结晶石膏和少量石英。妨碍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的主要杂质是氟化物和五氧化二磷,德阳蓥峰磷石膏P、F含量低,P2O5为0.27%,其中可溶性P2O5为0.25%,经过简单处理后P2O5含量将大大降低,可满足<0.1%的要求,且放射性水平达标,完全可适用于水泥等建材行业。磷石膏中有丰富的硫、钙元素可供应用,磷石膏中磷元素有时可作为有益元素加以利用,可应用于农业生产。 钢渣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到内出现长条状骸晶,内部有大量结晶良好的大块晶体,这与其冷却过程有关。二重钢渣从炼钢炉排出后,经水淬冷排放,由于钢渣淬冷时间较短,所以只有表面被快速冷却,而内部在露天下缓慢冷却,因此表面形成微小晶体或玻璃相,内部形成结晶好的大块自形晶。主要矿物有β—硅酸二钙、硅酸三钙、方镁石、尖晶石、RO相((Fe,Mn,Mg)O)、铁铝酸四钙、镁蔷薇辉石、玻璃相等。硅酸二钙、硅酸三钙等活性矿物,具有水硬胶凝性,德阳二重钢渣碱度为2.17,大于1.8,且f—CaO含量为2.17%,低于5%,经陈化、磁选等处理,可以满足作钢渣水泥的需要。二重钢渣S、P含量低,对钢铁品位影响小,可返回冶金再用。钢渣的高水溶性和钢渣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其对污水中的磷酸盐具有明显去除效果。 铬渣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有大量细小的晶体,还有较多玻璃相,这是由于铬渣为焙烧后的熟料经水浸取后的浸出渣,经水淬快速冷凝,且冷凝充分,因此结晶细,玻璃相较多。主要矿物为β—C2S、铁铝酸四钙、方镁石、铬铁尖晶石、方解石、玻璃相等。铬渣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硅、铝、铁等元素,铬元素在解毒的情况下也可作为有用元素加以利用。水泥窑炉内的高温和还原气氛可用来使铬渣解毒,且绵阳铬渣铬含量低,放射性水平符合要求,可以应用于水泥等建材产品生产。铬渣可应用于微晶玻璃和玻璃着色剂的生产。铬渣中含大量的CaO、MgO、Fe2O3,与炼铁烧结剂料的化学成分类似,铬渣又是经焙烧、浸取后的熟料,其物理特性(粒度、粘度)也适合于作烧结矿熔剂。铬渣可以代蛇纹石作为制钙镁磷肥的熔剂,可将铬渣中的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氧化物及金属铬,分别进入磷肥及富集在铬镍铁中而达到解毒的目的,渣中的氧化钙、氧化镁及二氧化硅等也得到利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版图不断向四面扩展,并延伸到高空和地下空间,从而导致城市建筑密度日益增大,施工空间不断被压缩。在地面建筑密集的城市中进行地
法官员额制是决定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当前构建法官员额制涉及到比例、标准、人员分流、职业保障和激励、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与辅助人员配备、司法监督和责任
<正> 分类、命名和鉴定分类,命名和鉴定是分类学中相互连系而又彼此独立的三个部份。分类(classification)是在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基础上,把一个有机体放在一个分类阶元中。命
<正> 纺织纤维经丝(纱)上浆用的浆料也是一种粘合剂。它能增加经丝的强度和耐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织造中的经丝断头率,提高织造效率和成品质量。GM—型丙烯酸酯浆料(以下简称
期刊
概述了乳酸菌的定义、特征、营养和保健功能,较为详细、全面的介绍了乳酸菌在乳制品加工、果蔬发酵、酿造工业及肉制品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以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脂(GMA)为官能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具有活性结构的BA/MMA/GMA核壳纳米粒子,并以此作为环
介绍了氧化淀粉、交联淀粉、多孔淀粉等几种淀粉衍生物在建筑涂料中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并对淀粉胶粘剂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概述。
《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势力、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但目前对《申报》的研究仍不尽人意,往往流于片面。本文拟以《申报》对革命的报道为
经济犯罪是在经济运行领域中为牟取不法利益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触犯我国刑法的一种新型犯罪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
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迄于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向西部地区的一次大推移,是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西部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