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内波及其对声传播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波作为一种季节性的中尺度海洋现象,它的活动是引起远程接收声场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浅海内波环境中的声传播起伏研究越来越成为海洋声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分析了浅海环境的分层特点,讨论了浅海两层和三层分层模型下内波的物理特征,并通过合理的近似给出了三层模型下内波频散方程的简洁表示以及相速度和群速度。建立了一个描述某些海区环境分层的新模型,利用超几何函数给出了新分层模型下内波频散方程和模式方程的解析表示。给出的分层模型把海洋的垂向密度分层作为连续的变化,并给出连续变化下浮力频率剖面的数学表示。这种模型比三层模型更符合一些海区实际的分层特征,从而更准确的得到内波活动的规律。   通过对2002年和2004年南海内波数据的分析,给出了南海海区内潮波和孤子内波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趋势,对孤子内波出现前后的线性内波分析表明孤子内波群也是海区线性内波的生成源之一。   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2004年海南岛南部海区孤子内波的活动对声传播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内波引起的简正波耦合是产生声传输起伏的原因。起伏的大小与声源位置、接收深度、负跃层强弱密切相关。按照已有报道,孤子内波的存在会导致远程声传播出现额外的能量损失。在研究中发现,孤子内波的活动也可以使声传播的能量损失减小。通过数值分析仿真了这种现象,并利用孤子内波引起简正波相互耦合效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双平板传输线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为太赫兹频段一种重要的功能器件。基于双平板波导的慢波结构已被应用真空电子学太赫兹返波管及波导开关中。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
随着电力系统的传输容量的不断增加,运行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常规的电流互感器由于自身原理的局限,暴露出许多问题,而Bragg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已经成为光纤传感技术中最具活力的一种
γ射线暴是迄今宇宙中最亮的爆发事件。γ暴的标准余辉是暴后火球的持续减速(如火球向外膨胀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暴后火球的演化介于绝热和高度辐射的中间状态,余辉是由
  本文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分析了TDLAS二次谐波光谱曲线的特性与调制信号的关系。研究了剩余调幅、光学条纹对二次谐波光谱信号产生的影响,采用扣除背景信号的方法改善了检测
本文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中电磁波的传播规律进行了理论及部分的实验研究。这些人工材料包括微结构非线性光学材料、微结构压电材料及微结构金属材料等。由于电磁波与材料极化波
多发硬化(MS)是一种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寒带地区,发病率很高的致残性神经疾病。其神经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白质的脱髓鞘、轴突损伤/丢失及组织水肿。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在MS的临床
一维纳米材料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光能转化、化学传感器以及催化剂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AAO模板具有孔径分布均匀、孔密度高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因此以AAO模板
BESⅢ的物理目标要求作为中心径迹探测器的漂移室具有很高的效率,很好的空间分辨(130μm)和动量分辨(0.5%@1GeV/c),较好的dE/dx分辨(6-7%)以及尽可能大的立体覆盖角,同时能在 BEPC
学位
论文重点研究了两种新型碳纳米管材料:具有单手性的多壁碳纳米管和硼氮共掺杂的单壁碳纳米管。同时用自己研制的原位透射电镜方法,系统研究了单根纳米管的静态和动态场发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