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同侧大脑半球及双侧脑室在有脑出血所致占位效应的情况下,比较分析颅内压监测数值变化情况,为自发性脑内出血的颅内压监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长宁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在监测组内又根据颅内血肿的位置:以脑实质为主分为监测组1;以脑室出血为主分为监测组2,分别进行颅内血肿穿刺术。比较分析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GOS评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脱水剂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监测组患者不同位置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非监测组患者44.4%相比,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比率明显提高,可达78.33%,预后重残及死亡比率明显下降,均为5.00%。与非监测组患者相比,监测组患者甘露醇脱水剂的使用量明显减少,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非监测组患者相比,监测组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8.33%和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监测组1及监测组2术中的颅内压数值的观察,硬膜下0cm<硬膜下1cm<硬膜下2cm<硬膜下3cm<硬膜下4cm<硬膜下5cm,颅内压数值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对监测组2的颅内压数值的变化情况显示,占位效应处脑组织压力>非占位处脑组织的压力。在甘露醇使用前后各30min,颅内压的情况均表现为:占位效应处脑组织压力>非占位处脑组织压力,且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且随着尿激酶注射量的增加(颅内占位效应的增加)双侧颅内压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梯度关系。随着颅内血肿的减少(颅内占位效应的减少),二者出现下降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的梯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颅压药物,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自发性脑出血后颅腔不同部位的压力是不相同的,存在一定的压力梯度的变化,并且颅内压力梯度是从占位效应处向外不断减小。脑内血肿患者行颅内压监测时探头应尽可能放置在血肿内或其附近,这样更有助于临床上判断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