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西的交流日益密切,当然文化的共享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许多外国人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说“如同在做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要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得到传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译者不仅要传达源语言的意思,更要传递其文化。而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来说,其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其翻译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较为出名的西方人的译本当推David.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他的译本旨在传递意思,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即西方读者,可是他却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传播,致使在翻译时出现了一些文化缺失现象,使西方读者得到了与中国读者不同的信息和感受。由于中西的距离较远,二十世纪前的交流很少,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很大。有些文化是相同的,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来表达;而有些文化却是大相径庭,所以在翻译时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这就造成了一种翻译时的文化空缺或文化缺失。在这个信息发达,交流密切的时代,怎样使译文达到既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将以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为指导,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翻译界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理论就被介绍到中国。在西方翻译论中,奈达的理论成为最早而且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他的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方式提供了方向,在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本论文以霍克斯的译本前三十回为例从四个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补偿这种缺失的策略,为以后的英语翻译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