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确立。与此同时,韩礼德也是第一位将衔接这一概念作为篇章语言学术语所提出的人。《英语的衔接》一经面世,便吸引了极大的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围绕此概念展开了理论性与实验性的研究。写作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有着多年英语学习经历的学习者仍然难以写出语义连贯的文章。正如Waiter (1983:17)所描述的,写作恐怕是学生所学的最难的一项技能。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写作之难在于两个方面:是要写出语法正确又富有意义的句子,二是要将所有句子组织成结构合理语义连贯的篇章。考虑到这一点,作者试图采用实验的手段,分析衔接与大学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关系,探索应用衔接理论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以期为改进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本研究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根据他们的分类,衔接手段可划分为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其中,语法衔接手段又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手段可以细分为重述和搭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如下四个问题:(1)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如何?(2)对衔接知识进行系统地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3)衔接手段的数量与作文的质量之间是怎样的相关关系?(4)所有的衔接手段中与学生写作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个?要解决如上的问题,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两次测试(前测与后测)及对实验班进行衔接知识授课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来个同一个专业同一级别的202名学生,目的在于探讨学生当前的英语写作情况,写作中的困难及对衔接的认识。访谈对象为27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访谈旨在于了解教师当前写作教学的情况并了解对实验班进行衔接知识教学的可行性。前测与后测是在对实验班进行衔接知识教学前后针对实验班与控制班进行的写作测验。其中,每个班级随机选取50位学生的作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频率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通过频率分析可解决第一个研究问题,结果显示词汇衔接是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衔接手段,其次是照应,再次为连接。独立样本T检验需要对前测与后测中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测中实验班与控制班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后测中两个班成绩差异显著,也就是说,衔接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第二个研究问题得到解释。相关分析的目的是探讨衔接手段使用的数量与学生写作成绩的相关性及与写作质量最相关的衔接手段,结果显示成绩与衔接手段使用的数量成正相关,其中与写作关系最密切的衔接手段是词汇衔接。这样一来,实验问题3与4都得到了解决。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并对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同时希望通过实验,能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从而使用衔接知识为提高英语写作的质量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