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藤阴杂记》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璐是清代乾嘉时期颇具学识的一位学者,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藤阴杂记》为一部笔记小说,全书录存了众多的文人诗词,对清代的一些轶闻掌故、北京的历史古迹皆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具有珍贵的文学、文献及史学价值。一直以来,涉及戴璐及其《藤阴杂记》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虽有一些关于《藤阴杂记》的研究成果,但多为只言片语的论述,关于戴璐的生平、家世、交游及《藤阴杂记》的材料来源、史料价值、影响等的全面研究还尚未出现。
  本文着重对《藤阴杂记》作深入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戴璐的生平与交游研究。这部分主要对戴璐的生卒年代进行了考证、对戴璐的仕宦经历及家世渊源进行了梳理。戴璐的交游主要集中于其在京都任职期间,笔者按时间顺序对其交游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
  第二部分,《藤阴杂记》成书研究。首先介绍《藤阴杂记》的版本及馆藏情况,探讨戴璐创作《藤阴杂记》的动机,其意在藉笔记以存史,且受王士祯笔记小说的影响,欲续辑《香祖笔记》与《池北偶谈》之书。这部分着重考证《藤阴杂记》一书的材料来源,全书取材广泛,不仅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还借鉴了笔记小说、诗文集及方志、诗话等书中的记载。
  第三部分,《藤阴杂记》的内容与文学性。《藤阴杂记》中录存的文人诗词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因此,笔者对《藤阴杂记》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最终概括为文人诗词、轶闻掌故、科名盛事三大类进行举例分析,其中文人诗词类又分为名人故居、佛寺道观、园林古迹三个小类。而《藤阴杂记》的文学性主要从诗话意味浓厚、叙事详细生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
  第四部分,《藤阴杂记》的价值及影响。《藤阴杂记》中保存了丰富的文学史料及文献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因此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藤阴杂记》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主要从《藤阴杂记》在后世著作中的征引情况谈《藤阴杂记》的影响,包括笔记小说、方志及其他著作对《藤阴杂记》的征引。笔者希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挖掘出《藤阴杂记》的价值。
其他文献
六朝“文章志”是六朝时期文学专科目录的代表。研究六朝“文章志”诸书可以了解六朝时期目录学的发展状况,可以领略六朝时期文人品评之风的魅力。这对于了解时代风尚和文人生平经历有着重要意义。  文中首先介绍六朝“文章志”作者以及“文章志”诸书在各典籍中的著录情况,发现六朝“文章志”主要见著于《隋志》“簿录篇”。然后主要介绍六朝“文章志”提要佚文所涉及文章家的基本生平情况以及进行佚文内容辨正,并讨论体例。在
作为一名作家,红柯的创作追求便是对生命意识的不懈表达。在红柯的创作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于生命的理解、关怀与思考,而这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新疆十年的生活,使得红柯对于生命有了全新的认知。通过生命意识切入红柯的创作研究,一方面可以感知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思考,挖掘生命意识背后的精神内核,理解作家的文本选择和创作动机,以及生命意识对作家创作带来的得与失;另一方面,
学位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各种文学网站的兴起,网络文学写手凭借独具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围绕在网络文学周边的“铁粉”为IP的产生提供了温床。IP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粉丝属性、具有良好延展性和变现能力的“超级符号”。自带粉丝的IP让传统的网络文学阅读场景向影视场景进行延伸。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文学作品被导演和制片人青睐,将其改编为影视剧。网络文学IP和影视剧联姻逐渐流行。在消费文化语境之下,网
学位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著述丰硕,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威尔斯一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涉及文学、科学和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威尔斯前期主要以科幻类小说见长,后期他愈发关注现实问题从而转向社会类小说的创作。其中《托诺--邦盖》这部作品正是他最负盛名的社会小说之一。这本小说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包括亨利·詹姆斯(Hen
学位
“玉蜻蜓”是明清流传甚广的故事,有弹词、传奇、宝卷、鼓词、小说等多种文体作品,一直到现代还有不少改编本,活跃在曲艺和戏剧舞台。目前学界对“玉蜻蜓”故事的整体研究还较为缺乏,有可待补充的空间。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为选题的意义和相关研究现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玉蜻蜓”故事产生问题。首先,在故事作者和产生时间方面,立足于现有研究和相关史实,针对《思益堂集》中的王锡爵门客作书说
学位
清代是四川地区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随着“湖广填四川”大潮的结束,很多地区逐渐趋于平静,社会经济开始恢复,文化也开始复兴。  在川东北地区的巴中、广元、达州和南充等地,今存清代墓碑、祠堂碑、记事碑等碑铭文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数量巨大,保存较好,所载信息十分丰富,真实、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濒危文化遗产,被称为“立体活史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
学位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虽然脱胎于西方侦探小说,但在几十年的本土化发展中造就了与西方侦探形象不同的人格、精神特征。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济世情怀、侠义精神,时而流露出来的清高淡泊、寄情山水、超然于世的处事态度,以及针砭时弊、审视社会,面对深陷泥淖的国家感到焦虑无力的一面,都体现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不同于西方古典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独异之处。在构建这些侦探形象的时候,作家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
学位
《比丘尼传》成书于南朝梁,作者为释宝唱。全书约有20000字,可划分出3721个词语,其中单音词1732个,复音词1960个,熟语29个。论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解释与描写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的词语进行了分类。  学界对《比丘尼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历史学等方面,而对《比丘尼传》词汇研究只有两部作品,分别为贾禄娟的《复音形容词研究》以及台湾南华大学硕士王粮禧(释常褆)的《复
学位
“数+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规的组合,在中间插入形容词就构成“数+形+量”。本文以“数+形+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观量理论为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框架,对该结构的语义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在篇章中、在人际交往中最显著的语用功能:衔接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数+形+量”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学界关于“数+形+量”的研究
学位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英国20世纪最为瞩目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直至世界的尽头》(Tothe Endsof theEarth,1991),又称作“海洋三部曲”,由《越界仪式》(Rites of Passage,1980)《近距离》(CloseQuarters,1987)和《甲板下的火焰》(FireDown the Below,1989)构成,其中第一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