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持续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Reynolds&Smith重构的1950-1998年月平均SST资料和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引入了一个衡量SST异常持续性的指标,分析了SSTA的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SSTA持续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存在冬夏两种分布型明显的季节变化.就大范围海域的情况来说是夏季持续性要比冬季好.冬夏间的差异最明显在赤道东太平洋和东亚沿海、南海异常持续性好坏的转换上,冬季转入夏季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持续性由差变好,东亚沿海、南海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根据SSTA持续性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三类区域:全年的持续性好的区域、全年的持续性差的区域、存在持续性好坏季节性转换的区域.对SSTA持续性特征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表明:ENSO的形成机制只能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上的SSTA持续性特征形成的机制.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了现稳定的湿著的距平时,海-平间的热通量异常不是形成这种海温距平的主要因子.东亚沿海的SSTA持续性很可能是由海-气间的热通量异常造成的.南海地区区域平均SSTA的形成主要是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造成的,其中风引起的水体垂直交换是造成SSTA的主要因素,而热通量交换的异常则起次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生物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复杂,来源广泛。当前对生物气溶胶陆地排放量的估算(56-1000Tg yr-1)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深入研究生物气溶胶的大气含量及排放特征
经济发展,臭氧前体物排放的增加,必然导致对流层臭氧增加和大气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进步.该文从大气光化学理论分析、观测资料分析和模式模拟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臭氧前
在互联网处于重要地位的今天,不少技术、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就“设计”而言,也应具备相当的互联网思维,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设计产品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Tod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首先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98个地面站月平均常规观测资料与赵平[48]所提供的青藏高原大气热量,建立了一种计算青藏高原大气热量的简便方法:然后利用计算出
该文简要的回顾和介绍了有关空气质量的模式研究;利用PSU/MCAR中尺度气象模式MM5v3和EPA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拟系统Models-3/CMAQ模拟了从2001年2月19日8时到2001年2月23日8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反映历史发展方向,掌握大多数群众,从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于它为经济提供理论方向,为政治提供灵魂,为文化提供导向;在于它能统一全国人
期刊
宗教建筑作为宗教信仰的媒介与载体,是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宗教借助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等向世人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与崇高的精神氛围
该文针对亚洲地区,研究近50年来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亚洲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对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影响,所以我们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