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为6‰~8‰。婴幼儿心脏手术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且低年龄组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由麻醉、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BP)、疼痛等强烈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不但在手术过程中存在,而且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对患儿的各项系统也带来多重影响。资料已显示,过强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和内环境紊乱,更严重者发生应激性疾病[1]。在CBP术后患儿返回监护室的早期,各个器官系统尚处于适应、调整及恢复阶段。手术纠正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机械辅助通气状态、机体代谢失衡、电解质酸碱内环境稳态破坏及再平衡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已影响到特别是低年龄婴幼儿先心病直视术的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应激反应(stress)是机体在刺激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适宜的应激反应能保持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态,但过强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和内环境紊乱[2]。麻醉、疼痛、体外循环下非生理性灌注、低温、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会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影响。手术和体外循环过程中应激反应可以激活两个主要生理轴或通路,即交感肾上腺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血糖、血浆儿茶酚胺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均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3]。本研究拟了解体外循环术后血糖(glucose,Glu)、皮质醇(cortisol,Cor)的变化趋势,以期了解术后应激水平变化规律。同时监测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 I,c Tn I)、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以了解心肌损伤、心功能变化趋势,研究应激与心肌损伤、心功能变化的相互关系,以期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婴幼儿尤其是低年龄、低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术后顺利康复。方法:2012年2月-2013年10月对我院心脏外科76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年龄在4月~3岁,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D组),于CPB下行心内直视矫治术后入监护室。入选标准:(1)单病种(室间隔缺损),除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肺动脉高压、感染性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2)均为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畸形矫治手术;(3)年龄≤3岁;(4)除外术前空腹血糖异常、缺氧发作、术前48小时内持续或反复应用镇静药物、先天愚型、合并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昏迷、心肺复苏等情况;(5)除外术后出现缺损残余漏和术后中度以上瓣返流。两组均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结束入监护室后开始评估。其中试验组采取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4~0.7ug.kg-1.h);对照组持续静脉输注咪达唑仑(1~2ug.kg-1.min)。两组分别于术后1h、4h、12h、24h、48h记录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唤醒时间,停药后12小时不再纪录。由专业人员按评分系统如实进行镇静镇痛评分并记录。同时,分别于术前2h(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抽取静脉血检测应激指标(Glu、Cor)和心功能、心肌损伤指标(BNP、c Tn I)。各组间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应激与心肌损伤指标间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经河北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四个检测指标于术后48h内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BNP、c Tn I:两指标于t1检测时均已达高峰,T组各时点水平均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lu、Cor:两组Glu均于t2时达高峰,而两组Cor均于t1检测时即达峰值,且T组各时点水平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lu、Cor水平会影响BNP、c Tn I水平,但与其变化趋势无明显相关性。5两种不同镇痛镇静方式下,T组各时点Glu、Cor水平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检测Glu、Cor、BNP、c Tn I四指标显示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后,可发生不同性质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神经体液异常。由此造成的应激反应不利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术后右美托咪定持续镇静镇痛可明显降低患儿不适、焦虑,降低应激反应程度。有利于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