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亚文学创作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盛亚是1930、4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中年早逝,创作丰收期主要在1930、40年代,代表作有《小母亲》、《夜雾》、《地狱门》、《水浒外传》、《最后命令》等小说和《卐字旗下》等散文。他的文学创作主题鲜明,有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有书写战争状态下的人性,有对旧中国社会的批判,有对新中国的颂歌。1951年夏季,刘盛亚因发表小说《再生记》而受到“有组织”、“群众性”的文学批判。这场历时半年左右、进而改变刘盛亚命运的区域性文学批判,被称为“《再生记》事件”。虽然是一个区域性事件,但早于对萧也牧和《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几乎同步于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了意识形态最高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应该说在当代文学体制下具有全国性意义,有经验也有教训。综合考察“《再生记》事件”,有助于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1950年代的发展历程,它应是一个解释时代规约下作家矛盾处境的典型案例。新中国是刘盛亚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他创作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普通人命运、抨击专制统治、揭露不合理社会现实转换到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由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转移到赞颂翻身作主人的新人物,艺术表现则由对社会、人生的冷竣描绘转型到注重感兴、热情奔放。刘盛亚文学创作由“内”向“外”、由“冷”向“热”的转折性变化,形成了前后期迵异的创作风格:前期悲凉忧郁,后期热情明朗。这种变化是刘盛亚鲜明的情感倾向所致,是贯穿在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作家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与描写对象的融汇契合而后爆发的扩张穿透力。无论是悲凉忧郁还是热情明朗,都契合时代特征。刘盛亚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技巧。一是人物塑造注重多重性格呈现与场面、对话运用,笔下的各色人物尤以不合理制度下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出色,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二是心理描写注重化用民族传统技法,人物心灵历程与情节推进、气氛渲染融为一体,剖绘人物心灵世界、肖像和言行较为精细,善于发掘、表现人的潜在意识,呈现“凡人心思”。三是以激情叙述的方式写景状物,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一致,同时多采用诗化的语言,作品散发出既平实自然又酣畅热情的抒情气质。刘盛亚虽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鲜受关注的作家,但梳理他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他以文学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成为同时代中国作家中反思法西斯主义的先行者。同时,他还沿承了“五四”人道主义文学精神,悲悯芸芸众生的命运,文学创作透射出浓浓的平民意识,抵向了“文学与人一致”的境界。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闪速吹炼的基本反应原理和炉体结构特点,阐明了闪速吹炼的渣型选择、炉渣结构、炉渣特性及铁酸钙渣对炉衬和炉体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人炉原料尤其是铜锍粉的成分与
发刊于1937年的《七月》杂志,为抗战文艺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而作为《七月》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座谈会,聚集了《七月》的众多同人,充分发挥了座谈会问题发现快、效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T,MDCT)在腹股沟疝和股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证实为腹股沟区
本文以天然硅藻土为原料,通过擦洗、硫酸提纯活化和无机盐改性,制成硅藻土基调湿材料。采用比表面积法(BET、BJH)表征孔结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表面形貌,静态吸附法
文章主要针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领导和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建筑工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并且在二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读了朱晓军、杨丽萍的长篇
报纸
路由协议,是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节点间相互通信的基础,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路由协议作为研究重点。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结构、应用
文章通过对风力发电机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设备管理、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等方法进行火灾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组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问题。
一项工程建设能否顺利、投资能否成功,安全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是关键.安全控制是基础,投资控制是核心.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最终体现为项目投资的合理性.但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家庭化迁移趋势逐渐加强,随之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离开原本熟悉的家乡进城与子女一起生活,面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