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水土平衡及虚拟水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k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水资源为主线,从水土平衡到虚拟水,系统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水资源效应,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我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   (一)构建了基于GIS的基础栅格数据平台:论文研究的基础层面都是在栅格尺度上进行的,基础数据的栅格化是整篇论文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是利用全国731个基础气象台站1961~2001年的相关气象资料,在GIS环境下选择各种插值方法以及理论模型对各气象要素和非气象要素进行了空间化与计算,最终搭建了全国1km×1km的基础栅格数据平台,为水土平衡与虚拟水研究奠定基础。   (二)完成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水土平衡研究:粮食生产过程中与水资源的关系表现为水土资源的时空耦合。针对国内外水土平衡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重新界定了水土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栅格的耕地水土平衡模型,并从气候、作物、农田三个层面揭示了我国耕地水土平衡的时空格局,实现了水土平衡的数字化与空间化。   (三)提出了基于水土平衡的粮食虚拟水理论与方法:在粮食生产形成产品之后,引入虚拟水概念建立产品与水资源的数量联系;通过建立基于水土平衡的虚拟水量化模型,从自然气候条件的角度精确计量了不同粮食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从水分生产效率、水资源成本,水资源比较优势等不同层面评价了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关系,形成了一套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虚拟水理论与方法。   (四)完成了基于虚拟水的粮食消费的水资源效应研究:作为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粮食消费必然导致相应的水资源效应:一是对水资源的间接消耗与占用,二是区域粮食生产与消费不平衡而带来的虚拟水流动。在虚拟水量化的基础上,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度量了我国分省粮食消费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耗与占用,从粮食生产一消费的角度刻画了我国区域间粮食虚拟水流动格局,从而揭示了粮食消费过程中的水资源效应。   论文构建了基于GIS的水土平衡模型,从气候、作物、农田三个层面上刻画了中国耕地水土平衡的时空格局;提出了基于水土平衡的虚拟水理论与方法,通过水足迹和虚拟水流动,揭示了粮食消费的水资源效应,在区域水土平衡与虚拟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其他文献
土地作为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承载着人类一切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土地利用格局需要合理布置,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因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越高,表明土地利用安排更合理。研究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可以得知土地利用
在世界范围内,岩溶形态的含水层构成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储存空间,据估计,世界25%左右人口的用水全部或者大部分靠岩溶地下水供给。因此,岩溶水文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关键课题。
本文对基于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新型井上下对照图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针对目前矢量结构的井上下对照图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新型井上下对照图。通过利
作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物遗传多样性越丰富,改良栽培品种或选育新品种的潜力就越大。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分
学位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由于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青海湖不断萎缩,尤其是最近40年来,青海湖水位每年下降的平均速度近10cm。这一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同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遥感技术已成为研究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人口普查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扩展,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因而,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人口信息,以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旅游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它是顺应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国际
高光谱遥感由于其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多而连续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但是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使得其混合像元的问题十分突出。混合像元是由包含多种不同物质的混合物所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类开发区以其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越的投资政策、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体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
本文对亚热带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生态补偿与人本设计进行了研究。文章基于“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喜好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洽”的设计理念,通过对生态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