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热舒适视角下农村住宅屋顶节能改造设计研究 ——以郓城县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对于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住宅用于改善室内环境所需的能耗不断增长,但是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往往较差,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与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由于建筑低矮,屋顶在建筑围护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屋顶作为建筑顶部围护结构,除应该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优良的热工性能。因为屋顶所处位置较特殊,大量热量会通过屋顶进出建筑室内外,导致建筑夏季室内温度较高而冬季室内温度又较低。因此对农村住宅来说,提高屋顶的热工性能,能够减少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时所需的能耗。本文以山东郓城地区农村住宅的屋顶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问卷调研、现场实测与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屋顶热工性能的提升对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住宅节能改造和建筑热舒适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在热舒适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农村住宅屋顶节能改造对建筑能耗和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其次,通过调研归纳总结农村住宅屋顶的常见做法和常用材料,现场实测冬季建筑室内外温度和湿度,以及室内黑球温度,测量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居民热舒适的主观感受和热适应方式,分析得出冬季该地区农村居民的舒适温度范围。再次,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运用Rhinoceros 6建模软件中的Ladybug和Honeybee参数化模拟插件对现有建筑进行模拟,得出建筑能耗、围护结构冬季得失热和表面温度、冬季室内温度分布以及热舒适情况,分析屋顶对冬季室内舒适性的影响。并结合现行的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要求和构造做法,以及所选案例农宅的屋顶构造做法,选择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屋顶节能改造方案。最后,运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得到不同屋顶改造方案对建筑能耗、屋顶冬季得失热和表面温度、冬季室内温度分布和舒适度的优化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屋顶改造方案的优化效果,并结合调研得到的当地居民热适应方式下的舒适温度范围,以分析屋顶节能改造对建筑冬季室内舒适度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论证,结合当地居民的热适应方式、舒适温度范围、现有的屋顶构造做法和建筑节能需求等,对不同年代的建筑屋顶提出优化方案,并通过模拟分析筛选得出最适宜的节能改造方案,为当地以及类似气候条件地区农村住宅屋顶的新建和改建提供一定的选择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等技术在土木工程、轨道车辆、机械工程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通过在结构特定位置安装控制装置,能够有效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主动力矩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控制效果显著、控制精度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现已大量应用于振动控制领域。高速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非常复杂的动态行为。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悬挂系
航空铝合金是飞机、火箭、飞船以及空间站等航空航天器的主体结构材料。航空铝合金结构件加工变形和表面完整性是其铣削加工瓶颈。而航空铝合金铣削是通过切削用量,材料力学性能,机床等多参数协同调控,来保证航空铝合金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尤其铣削力是决定材料去除和工件表面完整性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铣削力是工艺系统多参数耦合作用的结果,建立铣削力预测模型尤为重要和具有难度挑战。已有的铣削力模型大多数是在传统的
中国革命文化(亦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一环。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既可以开发利用历史资源,又可以促进红色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国家大力推广红色旅游,针对红色旅游胜地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红色旅游设计过程中存在活力度较低、吸引力较小、设计缺乏创意等问题。为提升红色旅游地景观活力,使参与红色旅游的群体得到更
本课题以建筑类型学方法为切入点,将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及其变异作为研究对象,从德租时期的青岛典型近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出发,研究其装饰艺术原型及尺度,并与德租之后日式风格近代建筑装饰艺术作对比,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本文基于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获取建筑装饰要素的形式与尺度,梳理出德租时期建筑与之后的日式风格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与演化的特征,以期探索青岛近代历史建筑装饰
作为工业固体废弃物之首,我国粉煤灰产量逐年增加,预计2021年全国粉煤灰产量将达到8.5亿吨。大量堆滞的粉煤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粉煤灰的处理与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利用粉煤灰、矿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节省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由于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存在活性效应发挥
人们从工程实践出发对颗粒体系构建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多管齐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颗粒体系的宏观现象的解释,需要以多尺度、跨尺度、跨学科的思想打破固有的观念,采用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手段,从宏观、细观以及微观多角度结合展开对颗粒体系动态机理的探索。颗粒物质表现出不同于单纯的气、液、固物质的独特现象,颗粒体系因其构成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孑然不同的力学特性。颗粒体系从固相
本文以工业链传动为研究背景,工业链中销轴与套筒的接触为典型的高副线接触。在链条转动过程中,当滚子与链轮进入啮合时,套筒相对销轴做往复滑动运动,两者组成有限长线接触滑动摩擦副。链条的服役条件恶劣,而且销轴-套筒摩擦副在受限间隙条件下润滑油供给困难,因此销轴-套筒摩擦副的磨损是链条伸长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光干涉实验法观测销轴-套筒摩擦副的油膜形状及厚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关摩擦学理论探究销轴和套筒之间
购物中心内部空间作为实体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满足着广大消费者购物、休闲、娱乐、社交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十年,随着体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我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开始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大量新晋购物中心相继入市,为商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存量化”的现象发生。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间体验环境,成为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研究的一项
巴扎的存在代表了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物质文化的结合,是上千年来丝绸之路新疆段上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与传播了城市特色文化。城市的飞速崛起,造成喀什老城空间急剧压缩,传统的城市巴扎商业空间不得不让位于新的商业中心,巴扎的特色也逐渐消逝。如何更好的平衡更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巴扎空间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顺应大势所趋,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
微纳3D打印是当前增材制造的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其在生物组织工程、柔性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微纳增材制造技术在实现低成本、多材料、宏微跨尺度3D打印面临许多挑战性难题。本学位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单平板电极电场驱动(SP-EFD)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新工艺,为宏/微跨尺度3D打印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普适性的全新解决方案。本文在所提出的SP-EF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