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模型观念对其模型认知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原电池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作为化学核心素养重要的内容维度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献表明,学者们聚焦模型认知水平测查、建模教学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展模型认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突破模型认知研究课题的关键点。因此,论文通过探查高中生模型观念对其模型认知水平的影响,以期对学生模型认知能力培养提出建议。该研究首先梳理与述评模型观念相关文献和研究,界定模型观念的内涵,从模型观念的内涵出发,以已有的模型观念测查问卷为基础进行本土化修改,使其更加贴近高中生思维方式;其次根据模型认知水平以及原电池相关文献研究,界定模型认知水平的内涵,划分原电池模型认知水平,并根据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编制原电池模型认知水平测查问卷;然后,选择山东省3所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3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高中生模型观念测查问卷、高中生原电池模型认知水平测查问卷开展实测,收集测查资料,对问卷进行批改、赋分,根据问卷作答情况筛选有效问卷,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量化与管理,把握学生模型观念和模型认知水平,使用Amos 18.0进行数据分析,探究高中生模型观念对其模型认知水平的影响;最后,依据问卷测查情况,归纳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教学建议。研究表明:(1)高中生模型观念不会显著影响其原电池模型选择、模型拓展等级水平;(2)高中生模型观念对其原电池模型建立、模型检验等级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编制的高中生原电池模型认知水平测查问卷,为以后原电池模型认知水平的测查提供了新工具;(2)提出的模型观念对模型认知不同等级水平影响的结论,为今后开展建模教学提供了新依据。
其他文献
作为主体的人的道德之形成与发展无法脱离理性的规约与牵导。康德以其严谨邃密的理性主义哲学,揭示并阐释了道德的理性基础、理性本质、理性过程与理性指向,从而形成了独具康德特色的理性主义道德观。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蕴含着、流溢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开辟了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谋划。康德的理性范畴是其全部道德哲学的核心,所折射的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光芒,蕴含着对道德教育应
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慧的关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智慧心理学研究已在智慧定义、智慧类型、智慧测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囿于智慧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关于智慧定义和分类心理学研究者仍未达成共识。智慧评价作为智慧研究的一个方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智慧德才一体理论”,从智慧评价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人慧与物慧两种智慧类型的理解,以期为智慧心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共包含三个研究:研究1包含研究1a和研
词汇识别是个体将感觉信号与心理词典中的对应表征相匹配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从数以万计的单词形式中识别感知到的单词,其中包括与目标词在听觉上相似的单词。根据拼音文字的相关研究,这些通过改变目标词的一个音位得到的相似词被称为目标词的语音邻近词。在语音加工过程中,语音邻近词与目标词同样得到激活,并通过反馈激活和竞争促进或抑制目标词的提取。因此,目标词的语音邻近词数量即语音邻近密度差异越大,越有可能产生不同的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明确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今后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了其培养的必要性。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基于新课标中对人地协调观不同水平的划分,梳理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的内
十九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成为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当前,青少年生活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信息稂莠不齐,同时也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高中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面临职业前景规划的一个“十字路口”阶段,所以对于
在当前大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水平专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小学教育硕士培养的主阵地,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硕士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硕士未来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潜能。因此,了解小学教育硕士培养的现实状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
自西方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后,中西文化冲突就在这片新旧时空交错的中国大地上愈演愈烈,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与行动的推动力。在这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马相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坚实的历史足迹。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对马相伯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力图探寻马相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融合与改造,展现出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信念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信念会通过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对教学所持有的的观点和想法不同,其外在表现就会不同。可见,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学信念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研究教师个体对于认知、信念的产生及发展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位初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教
劳动教育以其实践性特征为学生认知发展、品德培养、行为塑造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四育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应用、实践平台,因此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成为新时代小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途径。然当前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家庭中劳动意识涣散,学校中劳动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难发挥。因此,新时代在小学中推进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相继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尤其在提升人居环境方面甚为重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过程能否扎实落地是人居环境提升与否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必要前提。从2017年全面推进的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基本落实该项政策,有成效也有认同,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和矛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