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曼诗学视角下的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意义生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一位富有激情的立体未来主义(уби-футуризм)诗人,一位对俄罗斯诗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者。他的诗歌在新浪潮中诞生,具有深远的意义。茨维塔耶娃曾说,“马雅可夫斯基以其迅捷的步伐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现代性,并将在某处,在某个转折点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等待我们(Цветаева,1994:77)”。不同时期的中俄学术界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持不同的态度。今天,人们渴望揭开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神秘面纱,找出他的作品在1920年代的社会和文学生活以及在我们的现代语境中的真正地位和意义(Петросов 1985:17)。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是政治、个人和文学主题的聚合体。因此,用单一视角对其进行意义分析会顾此失彼。洛特曼的诗学理论继承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兼顾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有较好的适配性。本文以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洛特曼的《艺术文本结构》和《诗歌文本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意义生成(смыслопорождение)过程及其结果。第一章归纳总结了洛特曼的诗学理论。洛特曼将艺术文本看作具有特殊结构形态的符号系统。他从符号学的角度定义了第一模式语言(первичный язык)和第二模式语言(вторичный язык)。作为第二模式语言的诗歌具有保存、传递和生成新信息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结构的互动,这种结构就是由自然语言构成的艺术文本。在交际时,诗歌文本的重复结构(повтор)让诗歌各个层面的语言单位处于平行状态(параллелизм),形成对照对立(co-противопоставление),在它的作用下,诗歌与各种外文本系统(внетекстовые системы)发生接触,进行意义交互。在此过程中,艺术文本同时经历着内部编码和外部编码,即同一系统内的编码和涉及多个系统的编码,具体到诗歌中,就是语言的意义交互和结构的意义交互。通过对语言结构和文本结构的分析,可以较全面地获取诗歌的意义。此外,本章的第三小节讨论了用洛特曼诗学理论分析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意义生成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了人本主义与政治立场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主题诗歌语言层面的特点,以及结构对意义生成的影响。重音诗歌(тоническое стихосложение)、宽韵(широкая рифма)和口语(устная речь)降低了诗歌结构的可约性(соизмеримостъ),为宣传政治思想、讽刺和赞美政治事件服务。此外,战争和庸俗习气是政治诗歌的主要主题,通过分析互文关系可以发现,在诗人的理解中,未来主义视角下的人本主义优先于政治立场。第三章分析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首先,本章总结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个人主题诗歌的特点,分析了重复结构在语音和词汇层面的运作模式。重音诗、宽韵通过改变重复结构的构成要件促成了简洁明了、富于鼓动性的个人表达。而圣经成语(библейская лексика)与日常词汇的对照对立形成了“我-神”的隐喻,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牺牲精神。此外,本章通过互文分析发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分裂的自我认知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诗歌的审美属性与工具属性的关系。重音诗歌、阶梯诗(лесенка)和罗斯塔之窗(Окно Роста)都是诗人为实现共产主义未来主义(кош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футуризм)所做的努力。它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改造了古典诗歌的运作模式,通过重构重复结构,打破了传统作诗法的自动化(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实现了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为新意义提供了空间。此外,在本章中,马雅可夫斯基在共产主义未来主义创作过程中的矛盾以及诗人对未来主义的理解的矛盾被挖掘出来。结论部分提炼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总结了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内部结构互动对意义生成的影响,概括了各主题诗歌互文产生的意义,以期为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地名显示重要的信息功能和社会文化内涵。旅游地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契合人文地理学关注地方、关注文化的认识转向。虽然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旅游地地名,但旅游地地名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旅游地理学科对其如何演变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以武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案例地,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寻旅游地地名文化景观的演变规律、演变机制和影响因素,探索传承和传播旅游地文化
学位
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班主任是工作的中心。文章从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出发,针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德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期刊
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的高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等作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备受关注。对幼儿园发展来说,幼儿园老师是关键,其职业压力也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过重存在着严重的危害:从自身方面来看,过度的职业压力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生活;从幼儿园来说,过度的职业压力严重影响工作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效果,破坏园内人际关系
学位
《矮人射出的小球》是韩国著名作家赵世熙最具影响力的系列短篇小说合集,它可以说是一部如实描写20世纪70年代韩国产业化时代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文学报告。这部作品共收录了十二部短篇小说,通过独立短篇合集的方式,展现了典型的连篇小说的形态。作品中的故事主要围绕两个场地展开,其中一个是即将流离失所的底层民众居住的“幸福洞”,而另一个则是由银江集团经营的银江工厂。在“幸福洞”生活的底层民众由于身体缺陷或经济贫困
学位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Achebe)是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代表作《瓦解》深刻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瓦解、种族身份的困境、东西文明的冲突、个体信仰的崩塌、部落集体的消逝等主题。小说展现了白人殖民者到来后,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个人生活乃至整个尼日利亚社会所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改变,折射出作家对于非洲社会现实的考察和民族未来出路的思考。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主要运
学位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18)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代表作,以主人公祖克曼的生活矛盾和思想苦闷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作为美国犹太裔作家,罗斯将自我的经历和感受投射到主人公祖克曼身上,通过个体的命运遭际展现了美国犹太群体的生存境况,其中渗透着罗斯对个体自由伦理和犹太伦理的探索和思考。本文将“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作为研究对象,以跨
学位
幼儿园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包括幼儿园家长的幼小衔接理性观念,以及从其幼小衔接教育中反映的幼小衔接实质观念,本研究中指参与调查的武汉市幼儿园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幼儿园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指幼儿园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各类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包括家长主导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以及在家长支持下其他主体进行的各类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湖北省武汉市城区和城乡接合部中选取幼儿园进行调查。采用
学位
幼儿园教师作为家园合作中重要的教育影响者,以幼儿园教师视角为切入点,能在家园合作实然层面了解教师对于“好家长”的期待,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教师在家园合作对于“好家长”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分析幼儿园教师视角下家园合作中“好家长”的期待,并探求其中的原因。为提高幼儿园教师元认知监控与反思能力与家长的教育素质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向公平性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此,
学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善于展现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在《暗店街》和《青春咖啡馆》中,作家更加深刻地反思了这些不幸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后现代主义写作使得作者将创伤事件对其心灵造成的影响在文本中得以充分展现。首先,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创伤理论,分析创伤影响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即小说人物的创伤症候,并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对
学位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火枪手们忠于王权、与红衣主教作斗争的冒险故事,展现了十七世纪法国的风土人情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成熟的象征,以主人公郭靖的成长为主线,融合了武术、爱情、冒险等元素,展现了南宋时期人民抗击入侵者的决心。本文立足于互文性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上述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加深对作品意义、互文性理论实践和文学创作的理解。本文分三部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