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热带深对流活动及平流层水汽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MLS卫星资料,并结合WACCM气候模式探讨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热带对流层顶及深对流活动、残余环流和平流层水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QBO引起的对流层顶变化沿赤道呈现带状分布。在热带地区,QBO东风位相下的对流层顶高度(温度)较西风位相下的高(低),而在热带外地区,西风位相下的对流层顶高度(温度)较东风位相下的高(低)。QBO对对流层顶高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QBO对大气上界射出长波辐射(OLR)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其影响在冬、秋季最大,春、夏季相对较小。QBO对OLR的影响在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最为显著,在该区域QBO东风位相下的对流活动要强于QBO西风位相下的对流活动,而此区域QBO东风位相时对流层顶比QBO西风位相下对流顶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QBO可以通过影响热带对流活动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但是与QBO造成的对流层顶高度异常所不同是,QBO造成的OLR异常并没有呈现出与对流层顶高度异常一样的沿热带的带状分布特征。这说明QBO对对流层顶的影响主要是与QBO引起的风切变异常有关,QBO通过影响热带深对流活动进而影响对流层顶的作用是次要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QBO造成的浮力频率异常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异常与OLR异常在水平分布上有较一致的变化,说明QBO可通过调节对流层的静力稳定度、CAPE来影响热带地区深对流活动。2.QBO引起的残余环流垂直速度(w*)异常在50-70hPa和10-30hPa存在两个极值中心,并且符号相反。在平流层低层(50-70hPa), QBO西风(东风)位相下残余环流减弱(加强),而在平流层中层(10-30hPa)存在一个更强的相反的残余环流异常,在QBO西风(东风)位相下残余环流加强(减弱)。另外,QBO引起的残余环流异常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球的异常明显大于夏半球。QBO引起的w*、纬向风切变以及温度异常在垂直方向上都存在两极结构和季节差异,其中冬、秋季节的异常较大。QBO的净效果使得平流层低层的残余环流在各个季节都有所减弱,而在平流层中层,QBO对残余环流影响较小。进一步分析QBO对全球穿越对流层顶物质通量的影响发现,在四个季节,QBO西风位相下热带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均减少,而东风位相下热带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均增加。其中,在秋季和冬季,QBO西风位相下热带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减少的幅度较为显著,而夏季和冬季,QBO东风位相下热带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穿过对流层顶物质通量增加幅度较为显著。3.QBO主要通过调节深对流活动、平流层低层温度及残余环流进而调节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水汽的变化。在对流层上层(100-200hPa), QBO主要通过影响深对流活动进而影响热带水汽的变化,并且这种影响很显著。除夏季外,其余季节QBO不同位相下OLR的分布与上对流层水汽异常的分布均有很好的对应。在平流层低层(50-100hPa), QBO主要通过影响平流层低层的温度和残余环流来影响水汽的变化。冬、秋季节在平流层低层,QBO西风位相下热带区域的对流层顶温度较高,有利于水汽的进入。同时在该区域,QBO引起的异常下沉的残余环流,也有利于水汽向下平流层的输送,另一方面,下沉放热造成的平流层低层加热更有利于水汽进入。反之,QBO东风位相下热带区域的对流层顶温度较低,不利于水汽的进入。同时,QBO引起的异常上升的残余环流,将平流层底的低值水汽向上输送,使平流层低层水汽值更低,另一方面,绝热上升造成的平流层低层降温更不利于水汽进入。在平流层中层(10-30hPa), QBO主要是通过影响残余环流、温度以及与温度有关的化学过程影响该层水汽。冬、秋、夏季平流层中层,QBO主要通过影响温度和残余环流来影响北半球热带和赤道的水汽分布,而南半球水汽的分布更多地受残余环流的影响,因此导致QBO不同位相下南北半球水汽异常分布不同。在该层春季水汽异常相较于其他季节的水汽异常要小。进一步分析QBO的净效应对水汽的影响,我们发现QBO的净效应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是增湿的效果,其中QBO的净效应对冬季UTLS区域的增湿效果最为显著,在春季最弱。在50-160hPa, QBO对水汽净的影响的季节差异较大,而在10-50hPa其季节差异较小。
其他文献
本论文我们通过对钙钛矿结构BiFeO3陶瓷材料进行A、B位的替代掺杂,研究了Dy、Co共掺对其陶瓷特性和磁相变温度TC的影响。实验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BiFeO3和A位Dy掺杂、B位Co
自然界、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Rayleigh-Bénard(RB)对流有关,比如地幔对流、大气对流、电子器件的换热和散热装置中存在的对流等。RB对流的三个无量纲控制
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rginine deiminase, EC3.5.3.6;ADI)催化L-精氨酸水解为L-瓜氨酸和氨,与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氨基甲酸激酶共同组成精氨酸脱亚氨基酶途径,广泛分布于一些
如今的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已深入到极微观的层次——夸克尺度。而且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丰富,对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更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和
分子势能函数是研究分子电子结构和跃迁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子势能函数是整个空间范围内对分子性质的完全描述,即描述分子的能量、几何、力学与光谱性质。同时,也是研究原子
风沙流的演化过程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由于风沙流的特殊性,在实验研究中其观测结果往往受到实验设备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人们对风沙流的认识。所以仅
碳纳米管(CNT)是近些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纳米结构相关的力学特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连续介质理论分析法。由于纳米材料存在微观尺寸效应,经典的连续介质理论逐步发
利用NCEP/FNL客观分析资料及卫星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化学模式WRF-Chem以及耦合了沙尘模块的中尺度模式WRF-Dust对2007年4月17日发生在高原北侧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一次沙尘
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为主要内容的量子信息学,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由于它潜在的应用价值和重大的科学意义,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技术之一.关于量子研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最优路径问题进行探究,是当前机器人探究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一环,对导航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移动环境下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需要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