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产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面广、渗透性和带动性强等特征,迅速成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多倾向于选择与相似产业或关联产业集聚在一起,且集聚具有外部性,对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实现区域内各城市联动、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发展前沿阵地。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大量人力资本与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然而,长三角地区存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地区间的创新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对而言,上海、江苏、浙江占据着长三角主要的创新资源,安徽成为创新资源的贫瘠区,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制约着长三角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为从行业、区域和外部性异质性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实证素材。为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8年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这对于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以往集中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在服务业迅猛发展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全国创新先导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结合长三角地区创新特征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基于地区、行业、外部性三种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突出外部性视角,厘清三种不同类型外部性所产生的作用机制,考察地区、行业差异视角下的外部性作用机制,尤其关注Porter外部性及其非线性影响效应,这是被已有研究所忽视的,也是本文的贡献以及尝试创新之处。论文以产业集聚理论、创新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揭示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现状与空间分布特征,以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为研究手段,检验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在不同行业、地区、外部性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特点、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外部性作用下的集聚模式相关,而这也引发了集聚对创新影响效应的差异。(2)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性和“俱乐部”收敛特征。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在空间上总体上呈现正相关性,空间分布上来看,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长三角东部地区,较弱的地区集中在长三角西北部地区。同时,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呈现持续缩小态势,且出现了跨省份间的“俱乐部”收敛现象。(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分地区来看,高集聚、中度集聚、低集聚三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显著差异;细分行业来看,不同细分行业集聚、不同层级行业集聚对本地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特点、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特征差异,考虑如何有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效应。(4)不同外部性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地区、行业分异特征。这表明,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时应重视不同外部性作用下的集聚模式、行业层级分工以及地区实际情况,统筹考虑。(5)不同外部性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基于政府作用的非线性的门槛效应,且这种非线性的门槛效应也存在地区、行业分异特征。这表明,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调整政府作用力度。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回归集聚“经济区间”,释放集聚的创新效应;二是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推进高端行业集聚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集聚的正外部性效应;四是统筹规划,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溢出”;五是重视政府作用的门槛效应,适当调整政府作用力度。
其他文献
泵作透平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被广泛应用于过程工业余压能量回收领域,由于这样的透平是按泵工况设计的,造成其运行效率普遍偏低。透平叶轮是液力透平转换能量的核心元件,对提升液力透平的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展对液力透平叶片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液力透平叶片优化面临的优化参数多、各参数之间耦合性强、优化参数与目标函数关系非线性等问题,借鉴非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吸纳机器学习的优点,提出将
学位
产品形态设计主要融合文化、审美、技术和人机等因素进行创新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生态环境等外部条件的时代变革,用户需求和设计理念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着产品不断进行演进迭代,相对应的产品形态也随之产生着变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产品形态演化这一历史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产品演化的深层次驱动因素,解析演化的动力机制,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一代产品的形态设计。本研究从时空演化
学位
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是一类金属氧簇化合物,强的氧化还原性能使其可以模拟生物酶活性,被称为“人工酶”。含钨多金属氧酸盐在模拟酶类域研究较多,本论文设计含钼的多金属氧酸盐替代含钨POMs,可能出现一些有意义的新信息。为开发基于POMs的“人工酶”提供基础,同时将含钼多金属氧酸盐模拟酶活性应用于显色检测一类前列腺癌(PCa)标记物---肌糖,得到以下结果:(1)含Mo/V多金
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2013年提出的国家级合作倡议,目前已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地区多数国家政治风险水平偏高,其对我国在该地区OFDI的影响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基本只关注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影响而忽略东道国周围国家政治风险变动所带来的空间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也莫衷一是。另外近年来,投资领域的研究除了东道国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开始关注东道国周围地区因素对母国投资的影响,目
学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将行政机关主动索赔、平等协商、司法保障融为一体,在解决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问题上切实发挥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提高救济效率、实现利益平衡等功能和价值。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责任明确、程序规范、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全国各地以磋商形式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占比逐年增高,磋商程序日益完善、部门配合日益紧密、修复责任日见成效。基于对中央及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梳
学位
土壤粒径作为土壤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与土壤的水力特性以及储存植物养分等能力密切相关。研究土壤粒径的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和农业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遥感表征土壤粒径分布的基础是反射信息与土壤粒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粒径土壤表面具有高空间异质性的光谱反射率。但目前关于土壤反射与土壤粒径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是经验方法,而可以解释其本质关系的物理模型研究很少。通过物理模型了解不同粒径土壤的
学位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影响和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大背景下,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高效能团队。团队作为组织管理的基本核心,必须科学管理团队,挖掘团队潜在价值。共享领导因其关注团队共同目标的特点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在企业组织层面上受到广泛关注。有效沟通是团队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学者们在近些年研究视角逐渐集中在其重要因素之一——团队情商上,也影响着团队绩效的完成程度。本文参照国内外有关的优秀文
学位
光催化技术以其绿色环保、高效能、低成本等特性,已成为太阳能转化、环境污染物的去除、二氧化碳还原、光解水产氢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光催化有机合成反应作为光催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备受关注。芳香醇选择性氧化为相应的芳香醛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官能团转化反应之一,传统生产工艺中,需要在高温、高压和强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存在着产品纯度低、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中伴有大量有毒副产物产生等问题。因此,
学位
植被生长发育阶段每年重复出现的序列称为植物物候,对于植物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气候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物候被视作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物候变化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拥有大范围覆盖、周期观测等优势,基于不同植被指数或光谱数据衍生的生物物理参数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地表物候参数,为区域到全球尺度的植被物候变化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植被物候变化具
学位
多取代烯烃是一类重要的合成化学中间体,也是先进功能分子的关键结构单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染料等领域。相对于传统合成烯烃的方法,炔烃直接官能团化不需要预处理底物,同时避免了卤代试剂的使用,逐渐被视为合成多取代烯烃的一个有效方案。通过使用过渡金属复合物、Lewis酸金属、离子液体等催化剂,已经成功实现炔烃的官能团化。然而,在这些催化体系中,由于配体、碱、氧化剂或者强酸的加入,导致体系过于复杂、存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