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转型和城乡空间整合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面对的现实课题。“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这一区域发展模式变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苏南地区乡村转型以及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本文研究在于探究区域乡村转型过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传统城乡空间改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苏南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空间整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全文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乡村地理学以及与论文研究有关的乡村社区变迁、城乡关系以及城乡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进展,并进行了评述,从而为本文提供了相关的研究参照,以及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借鉴。
第二部分以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变迁为背景,对乡村转型过程、空间特征以及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发展和城乡空间演变的时空规律:村镇主导的分散化为特征的乡村区域发展转变为城市主导的空间集聚为特征的城乡区域发展,并逐步向城乡互动、空间融合的区域发展阶段演进。
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发展动力与空间特征。论述了“苏南模式”下乡村工业化转型过程、空间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本文研究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苏南乡村工业化对苏南传统乡村地域性质与结构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苏南乡村经济与人口非农化的转型,促进了小城镇的复兴与繁荣。这一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散化和均衡化,村镇主导的内发型发展是这一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区域化等区域发展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苏南模式”逐渐演进到“新苏南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主导功能日益突出,并导致了苏南乡村发展格局的转向——内发型发展转向开放型发展,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空间转向——分散布局走向空间集聚,并表现出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向。
随着乡村转型的不断深入,城乡空间将进一步的全面整合,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城乡空间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城市化进程滞后制约了城乡社会空间的进一步整合、城市偏向发展产生的空间结构性问题突出、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重,等等。
第三部分在乡村转型过程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南未来城乡空间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城乡空间融合。本文认为未来的苏南城乡空间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将是以大都市区或大中城市集群为中心,以组团发展的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乡村社区为主体连结广袤乡村,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逐步联成一体,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系统。本文认为城乡空间整合是城乡空间融合的路径选择,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促进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城乡空间融合的重要保障。提出了城乡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重组区域都市圈空间,打造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中心;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增强其城乡空间联系的纽带功能;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促进乡村融入城乡空间系统;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其向都市农业转型,实现城乡经济全面融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变迁作为背景,系统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两次转型的过程,并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地理学研究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其二,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发展动力与空间特征;其三,为苏南乡村发展和城乡空间关系演变设计了一个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为苏南城乡发展提供了参考。
但是,乡村转型是一个多层次的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仅仅从乡村经济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乡村转型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结构转型等问题,还有待相关学科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于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受作者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有待于今后作更多的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另外,本文所提出的“城乡空间融合”概念,还只是一种空间状态的描述,其构成要素的空间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挖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