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东部老油田普遍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田开发“三大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呈“整体分布零散,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论文以羊二庄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该油田现阶段存在的开发矛盾从层间、层内矛盾转化为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矛盾,剩余油分布复杂,而原有基于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无法有效解决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开发矛盾这一问题,论文在精细的储层构型理论的指导下,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基于储层构型的精细地质模型,结合油藏工程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建立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模式,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区共发育三种类型曲流河:片状曲流河、交织条带状曲流河和孤立型曲流河,曲流河单一河道空间叠置模式包括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叠置型和孤立型四种类型。发育一种类型辫状河:深的常年性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叠置类型包括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和孤立型。曲流河侧积层平均倾角为5°,滩头落淤层平均倾角为1.58°,滩尾落淤层平均倾角为0.69°,滩翼落淤层平均倾角为1.04°。研究区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微构造、构型要素、构型界面、注采井网、射孔类型和井型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单一河道侧缘和河道切叠处、构造高部位和废弃河道附近;垂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叠置砂体上部、点坝砂体中上部和井距较大、波及程度差的油层中上部。在单一因素控制剩余油分布基础上,优选关键因素,总结研究区多因素耦合控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曲流河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微构造—复合河道—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复合河道—单河道砂体切叠—注采井网—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内部非均质性—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和复合河道—侧积层—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辫状河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微构造—复合河道—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复合河道—单一辫流带内部非均质性—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和复合河道—落淤层—注采关系耦合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