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密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科学的运行逻辑和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自主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创造力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对科学进行松绑,即增强科学的自主性,这对于科学的健康繁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阐释自主性的概念出发,并在自主性概念的基础上探析科学自主性的概念内涵,进而在此基础上指出科学自主性的三重含义:其一是科学自主的能力,即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的独立于社会其他系统的能力,这包括科学的认知内容赋予科学的独特性以及科学成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其二是科学保持自主状态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其三是科学与社会其他系统关系的处理。 20世纪上半叶,科学在中国的生长——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科学自主性的获得,只经历了一个单薄和仓促的过程。所以基于科学自主性理论的分析基础,案例分析从科学在中国建制化初期所创造的科学自主的社会条件来考察科学自主能力的发展,从有代表性的科技社团和首个国家研究院的创建过程以及在此期间所创造的各类社会条件,分析以上两个科学组织机构在推进科学本土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科学自主性实现的理论困境,并指出了维持中国科学自主性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