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由于长期实施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逐渐失衡,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亦日益扩大。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但中部地区的发展面临一个问题:中部六省内部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事实上,国家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必须将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及其发展态势加以梳理,分清主次,才能提高战略和政策的针对性,使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得以实现。基于此,有必要对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趋同、趋异机理进行研究。本文以我国中部六省县域经济为案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类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的经济增长趋同模型,分析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对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时间特征进行考察。最后,提出中部六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结构、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以及本文写作技术路线,之后对国内外俱乐部趋同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简要介绍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其次,对比分析中部六省1995、1999、2008年三个不同年份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现状,并进一步构建出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1999年和2008年中部六省498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最后,利用区域经济趋同的有关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与计量检验,分析1999-2008年期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探讨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时间演变特征。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2008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上看,高水平县域沿一定规律延伸,空间上集聚分布,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陇海沿线增长轴、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增长轴、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京广沿线增长轴、以太原都市圈为中心的沿同蒲线经济增长轴初步形成;低水平县域在空间上明显扩大,且主要分布于省际边缘地区和山区。而综合考虑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后,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可分为市辖区、发达县、次发达县、欠发达县和不发达县共5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2)1999-2008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则呈波动性扩大态势。对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进行趋同分析后发现,从1999-2008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总体上没有发生σ趋同,县域经济增长σ趋同经历了由分异—趋同—分异的变化过程;2001-2002年中部六省县域之间发生了β趋同,1999-2001年和2002-2008年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没有出现β趋同,而是出现了分异;1999-2008年,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共形成市辖区类型区、发达县类型区、次发达县类型区和不发达县类型区4个趋同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