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子诱发锕系元素核裂变的二维断点理论的研究及裂变TPC探测器的研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51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核裂变作为一种剧烈的衰变方式,在中低能核物理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信息,如壳结构、自旋以及质量和电荷的不对称性等。此外,它还会导致天体演化中r-过程的终止。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复杂的量子效应以及实验技术的限制,理论和实验上仍存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理论研究普遍认为核裂变存在多种裂变模式,分别对应于裂变母核势能面上存在的多个由鞍点到断裂点的低谷,这使得在裂变过程中裂变母核存在多个不同的裂变路径。但大部分传统的实验研究都针对单一可观测量进行描述,如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电荷分布以及能量分布等,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单一可观测量的描述上需要对理论模型中的其他变量进行积分,这就使得裂变母核势能面上的局部结构在实验上难以描述,不同的裂变路径也没办法区分。自然而然地,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可观测量之间的关联性测量对于进一步提取裂变信息具有相当大的物理意义。并且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子束流的能区扩展以及关联技术的发展,中子诱发锕系元素核裂变的关联测量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裂变碎片各个参量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探索核裂变的反应机制。基于此,在理论上,本论文借助超重核冷融合反应中的双核系统(DNS)的概念,计算了两个裂变碎片形成的双核系统随着质心距离演化的相互作用势。根据能量最低原则,在双核系统演化的中,两个裂变碎片应始终保持着尖对尖(tip-to-tip)的取向。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取向,尖对尖的取向具有相对较高的内部势垒和沿r方向较低的外部库仑势垒,这将导致裂变概率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究了双核系统的驱动势随裂变碎片不对称度η的变化,所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裂变碎片的产额分布。之后我们将DNS的驱动势引入到二维断点模型(TDSPM)当中并进行了计算,同时原子核的基态形变以及壳的阻尼效应也同样被考虑到模型构建当中。最后,我们利用简化的二维断点模型研究了低激发能(0~20)Me V下裂变碎片的质量、电荷和能量分布。结果表明,通过简化的二维断点模型所得到的裂变碎片产额可以较好地再现裂变碎片产额,与最近公布的同中子素链的裂变实验结果相比,也具有较好地一致性。计算得到的裂变碎片产额在峰位、峰宽以及峰高都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通过分析裂变碎片的电荷分布,原子核的奇偶效应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表明该简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现裂变碎片的产额,这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裂变碎片的多参数全局测量。在实验上,我们正在搭建基于GEM工艺的裂变时间投影室(TPC)探测器,该裂变TPC探测器主要包含低气压控制系统、基于GEM工艺的裂变TPC探测系统、缓发γ辅助测量系统以及后端电子学读出系统四大部分。整个裂变TPC探测器采用流气式压强自动调节系统,通过模拟得到,为了保证裂变碎片三维径迹的完整测量,该探测器需要工作在25 k Pa~42 k Pa低压环境中。而探测器的读出系统主要是由一块数据获取母板控制13块APV25集成前放构成,总共可以实现1634路电子学的读出。整个读出系统可以实现对单个信号进行连续30个周期采样,每个周期25 ns,共计750 ns。而基于GEM工艺的裂变TPC探测系统作为整个裂变TPC探测器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由两块GEM膜、一块漂移极和一块PCB读出板构成,用于完成裂变碎片的产生,电离,电子倍增以及收集等工作。另外,除缓发γ辅助测量系统外,其余探测器主体结构的加工和搭建基本完成,并在常气压下,利用55Fe源的X射线对探测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在低气压下,利用55Fe源的X射线和烟雾报警器中的α源对整个探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整个探测器性能稳定,有望在未来实现单个裂变碎片信息的准确测量。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很多单光子层面的量子光学设备随着量子网络的迅猛发展而诞生,尤其是在量子路由器方面。量子路由器作为量子网络的核心组成之一,已有许多科学研究者在理论和实验层面提出模型与方案来实现量子路由器。由一组低损耗的腔组成的耦合腔阵列由于其具有缓冲时间长、储存容量大等优点,已成为量子光学中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平台。此外,里德堡原子由于其具有的较大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大的几何尺寸和大
自然环境中的盐害极为常见,是制约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通常表现为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及次生氧化胁迫,进而导致植物代谢紊乱甚至死亡。植物热激转录因子能够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在植物抗逆适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对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逆性弱的模式植物当中,对极端生境条件下植物的热激转录因子研究甚少。梭梭是一种典型荒漠盐生旱生植物,长期自然选择使其具有很强的耐盐
现如今,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数字图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理论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在染色体疾病的诊疗方向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进行染色体的图像处理和核型分析成为趋势。传统的染色体图像分析,从图像的识别到处理再到分析,都需要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下进行,且由于软件系统的专业性,体积通常较大,只能在线下操作,缺乏普适性和易用性。传统的染色体分析系统的集成性较差,在对对象进行分析时往往因为图像本身存在的干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起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在中国的水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江源国家公园分为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是三江源地区的核心区域。在三江源地区内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体制试点的基础上设立和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
祁连山的植被群落为西北地区提供了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也为祁连山的天然水源涵养提供了生态支持和保障。处于森林植物层与土壤层之间的枯落物层,不仅在水土保持、调节河川径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通过调节土壤表层温度和湿度,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因此枯落物层在调节祁连山的水文过程和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课题选择祁连山优势植被群落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金露梅(Poten
中纬度干旱沙漠地区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开展沙漠地区古环境演变工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环境响应差异。由于沙漠腹地古环境重建材料较难获得,现有的古环境重建结果尚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评估干旱沙漠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因此,发掘新的古环境重建材料,提高重建结果的可信度,有望推动地质记录相对匮乏的干旱沙漠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腾格里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季风边缘,是中国北
北半球多年冻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4%,并储存有大量的有机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正经历着广泛的退化过程,其封存的“老碳”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热喀斯特景观是由于富冰多年冻土退化或厚层地下冰融化而形成的特殊地貌。不同于多年冻土自上而下的缓慢退化,热喀斯特过程会导致深层有机质的快速暴露,对区域内碳循环有着重大影响。热融湖塘作为主要的热喀斯特地貌类型,广泛发育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然而关于青藏高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急剧退化,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热融湖塘的形成。热融湖塘提供了大量淡水栖息地,对调节碳、水和能源有重要作用。然而,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总体及区域分布和变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限制了目前对多年冻土碳反馈及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本论文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为基础,结合野外考察与监测,利用Sentinel-2A
气候的干湿状况作为区域水热平衡条件的重要指示,受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区域气候的干湿变化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其中,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对区域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北方季风
近年来,全球水文循环加快,改变了降水的时空分布,许多河川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大夏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滋养着甘肃中部的自然生态环境,但随着梯级电站建设等人为活动的不断扰动,流域水资源状况发生了改变。因此,摸清流域径流变化特征,探究和评估其影响因素和程度,可为今后大夏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利用和流域用水供水安全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本文采用了不均匀系数、极值比、距平累积曲线、趋势系数和R/S分析法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