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权利的民法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 :陈全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人类基因的生物学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可以反映出个体的生命遗传信息,表彰着主体的人格。然而,现实中依靠生物技术在人类基因上进行操作已经屡见不鲜,侵犯基因上人格利益的事件更是早已见诸报端。鉴于基因是自然界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对基因的法学研究不应当再依附于细胞、血液等人体组织。就目前来看,民法学界对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第一,财产权客体。该学说认为,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当脱离人体独立存在时即可将其视为物,成为物权客体;第二,人格权客体。该学说认为,基因虽然是物质实体,但基因的碱基序列又蕴含着遗传信息,体现了每个人身体的全部秘密,所以说基因又可以表彰人格;第三,专利权客体。该学说认为,基因作为一种遗传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是基因也同时具备私人物品的属性,因此,基因具有知识产权客体的共性:兼具公共与私有的性质,这种共性使得人类基因纳入专利客体成为可能。应该说,上述三种学说各具优势,但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基因兼具物质与信息特性,单一客体保护模式不足以保护基因上的各种权利。而约翰·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证明人对基因可同时享有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且基因上的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同时产生。所以,基因是兼具人格性与财产性的法律属性复合体,应首先保护提供者的基因人格权,且在符合基因专利的授予条件时,基于利益平等共享原则的考量,同时保护研发者的基因专利权和提供者的基因财产权。通过考察域外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基因立法的欠缺,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等因素,具体有如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其一,先以《民法典》后续的相关司法解释确认基因权利,即借鉴《法国民法典》的“基因权”模式,先将基因人格权的保护纳入到《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相关司法解释中,时机成熟之后再在《民法典》修订时加入“基因权”条款;借鉴《生物多样性公约》惠益分享原则,通过基因专利的利益分享来实现提供者的基因财产权,借鉴《瑞士专利法》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在《专利法》中将基因专利的客体范围进一步限缩;其二,可将基因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保护规范纳入到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基因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行使方式、侵权认定以及责任承担统一作出规定。这两种立法进路或可较为周全地保护基因上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并能够促进基因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报纸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数据的快速增长为网页搜索带来了挑战。为了提升搜索效率,提高搜索体验感,知识图谱应运而生。它通过抽取网络中的数据组成图结构化的三元组数据,帮助用户从众多的网页信息中快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虽然已有的知识图谱数量级很庞大,但其中仍然包含大量的潜在事实信息,存在知识图谱不完备问题,而知识图谱补全技术可以解决知识图谱不完备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方法展开全面研
学位
学位
某沿海分输站卧式分离器液位计9根304不锈钢法兰紧固双头螺柱发生了开裂失效。为了确定该批双头螺柱开裂原因,对其进行了裂纹宏观形貌分析、材料化学成分分析、裂纹形貌金相分析、断口形貌扫描电镜分析和断口表面成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失效双头螺柱材料的碳元素含量较高,不符合GB/T 3098.6—2014标准的要求。失效双头螺柱材料的晶粒度为3.0~5.0级。失效双头螺柱中的裂纹为沿晶开裂裂纹,且主裂纹附近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并为无线器传感网络中的底层感知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物联网的架构基础在人体感知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的人体感知技术通常是通过视频或者图像的方式,但这些传统的感知方式局限性较大,容易受到光照、遮挡物等条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