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化验指标相关性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接续本团队前40年研究,通过对近十年(2010-2021年)文献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冠心病中医证候长时间演变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为指导冠心病临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1以“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证型”等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2010年7月至2021年6月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排标准严格进行筛选提取,通过数据整理与清洗、证候名称标准化、证候要素提取等对纳入患者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并与团队前期冠心病中医证候演变文献研究进行接续比较。研究2本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提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心血管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及其亚型的住院患者,根据纳排标准严格进行资料整理与清洗,对中西医诊断进行诊断名称标准化判定,并提取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等,探究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年度总体演变趋势。研究3在研究2中选取临床诊疗资料以及化验指标齐全患者,对本部分纳入患者化验指标数据进行数据整理与核对,采用非参数检验以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对冠心病患者中各主要证候中化验指标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1最终纳入129篇文献,共计52090例冠心病患者,涉及25个省、市及自治区,主要中医证候类型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依次为心血瘀阻、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痰浊内阻、气阴两虚等;主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依次为血瘀(28.66%)、气虚(21.54%)、痰浊(17.15%)、阴虚(10.08%)等。相较于前40年(1970-2010年),其常见证候类型中痰瘀互结(2.95%→10.30%)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7.35%,而气阴两虚(11.58%→7.15%)则明显降低,同比降低4.43%;常见证候要素方面,其总体排序保持一致,其中血瘀、痰浊总体有一定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放缓;阴虚则明显下降;而气虚、阳虚、气滞尽管在近十年间有一定波动,但其变化不甚明显。研究2共计纳入337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38例,女性患者2036例。常见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21.84%)、气虚痰瘀(12.80%)、痰瘀互结(12.66%)、心血瘀阻(11.65%)为主,该4类患者总占比达58.95%。从纳入患者证候分布来看,多为虚实夹杂证候为主的复合证候,且多伴有痰浊、血瘀。而中医证候要素统计结果亦显示其频次分布依次为血瘀(83.40%)、气虚(57.14%)、痰浊(44.31%)、阴虚(16.60%)、热蕴(9.48%)、阳虚(4.18%)、水饮、气滞、寒凝相对较少;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则显示痰浊、气虚、血瘀间关联性较强;性别间在中医证候要素占比存在差异,其中气虚患者里女性占比(60.95%)显著高于男性患者(51.35%),阴虚患者中女性占比(18.94%)亦显著高于男性(13.00%),而痰浊患者中男性占比(51.05%)则显著高于女性(39.88%)。通过对本部分纳入的2015-2020年全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年度趋势演变,结果显示本虚证候要素呈现逐年减低趋势,标实证候要素则逐年升高,其中气虚有动态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阴虚占比则明显由2015年的8.63%下降至2020年6.77%,同比下降1.86%;血瘀占比总体呈不断升高趋势,由2015年的36.50%增至2020年39.29%,同比增长2.79%;痰浊亦明显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自2015年19.24%增长至2020年21.32%,同比增长2.08%;其余各证候要素总体变化不明显,年度间略有波动。研究3通过对研究2中部分(2929例)化验指标齐全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常见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证、心血瘀阻证)与部分临床化验指标的相关性探索。利用非参数检验分别对4类证型化验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随后对各证候差异性指标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最后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包括PT-INR、ESR、VLDL-C,但其中ESR(OR=0.992)、D-Dimer(OR=0.999)无实际意义。在本研究中尚未明确发现与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心血瘀阻证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仅发现PT-INR(OR=0.238)是痰瘀互结证的保护因素,PT-INR每升高一个单位,冠心病患者痰瘀互结证的可能性是原来的0.238倍,这表明PT-INR越高,痰瘀互结证的可能性越低,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结论从文献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结果来看,本虚标实仍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阳微阴弦”仍为冠心病的主要特征,其并未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其具体中医证候分型及证候要素特征却在随着时代而变化。两部分研究中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演变趋势一致,以血瘀、痰浊为主的标实证候要素不断增长,气虚、阴虚为主的本虚证候要素缓步降低;其中以血瘀、痰浊为主形成的复合证型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主要证候类型,单一证候要素形成的常见证候类型则越来越少,这表明冠心病临床中医证候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复杂,冠心病在长时间线上证候要素权重的变化、中医证候类型的变化也必将伴随着治则、治法以及遣方用药的改变。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属于思想观念意识范畴,铸牢进程离不开文学、艺术、媒体、影视等精神生产领域物化媒介的支撑,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规约。本研究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精神生产规律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精神生产实际,总结出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构建自觉参与精神生产的共同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具体路径,为精神生产视角下铸牢
近年来,为了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体育强国。国家陆续颁布、出台了“全民健身指南”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措施,来保障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教师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决定着学生成长的高度与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非常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回到中学阶段,该阶段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快速发育成熟,正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劳动教育不仅是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如何立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客观分析诸多因素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影响,以此来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小学教育理应直面的重要课题。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子宫内膜癌由于其独特的基因及分子特征,很有可能通过免疫治疗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以逆转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恢复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强识别和杀伤肿瘤的能力。目前已有大量试验结果证明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CIs单药治疗疗效有限,联合治疗有望改善治疗前景。本文介绍了ICIs单药和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最新临床进展,并从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提高免疫耐受、明确免疫治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特质与“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原则,初步建构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与叙事体系。该体系初步具备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特质,以及理念宣示、政策宣介和舆论斗争的国际传播功能,对于破除西方媒体制造的虚假、扭曲、片面的民族刻板印象,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民族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华民族话语与叙事体系正在迎来时代性、超越性的范式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新兴经济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资本流动波动性的加剧极易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新兴经济体样本国家2005—2020年分类账户资本外流数据,构建时变参数向量回归模型,分析源于新兴经济体母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资本外流波动性的动态传递效应。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增大了其资本外流波动性,该效应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具有明显时变性特征,且在同一时期对不同账户的作用也呈现
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如何在高三生物学复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意义深远。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与策略,但在核心素养的评价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三生物学复习课时间短、头绪多、容量大、节奏快等问题,,本研究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三生物学复习课,在提升高三复习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
研究了高等教育法规与"四有"好老师之间的关系。"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的另一种体现,是教师法中教师义务的具体化。提出了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四有"好老师的五项具体措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良好的党风、官风;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综合性措施的执行,促进高等教育法规在高校的落实和"四有"好老师的培养。
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反映出教师提问方式、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英语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有效英语互动,间接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希望小学英语课堂效果有所提升。
<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历史悠远,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今学生圈层还是以流行音乐为主,民族音乐的占比份额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音乐课堂中涉及的民族音乐作为引导,从环境浸润、潮流元素、教学方式、风俗文化和歌曲故事这五个方面进行分角度阐述和论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效果。民族音乐是来自民间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