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与张爱玲作品中婚恋悲剧的女性形象比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张爱玲和日本的林芙美子作为举世瞩目的女性作家,在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林芙美子出生于日本下关市一个普通的庶民家庭,幼时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生母和养父四处行商流浪,生活颠沛流离,为了生计和写作爱好努力挣钱,做过女招待、店员等杂活,饱尝人世艰辛。不甘沦落,坚持文学理想而奋斗的她终因自传体长篇小说《放浪记》在文坛大放异彩,一举成名。她的不少作品中均表露出了对下层劳苦大众的强烈的关怀和对女性坎坷情感的深切同情,如《风琴与鱼町》《清贫记》《浮云》等。其他代表作品有《稻妻》《河虾鱼》《晚菊》等。中国才女张爱玲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身世显赫。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影响了张爱玲一生的创作,她的文学作品多以婚恋悲剧为主要题材,描写了封建制度文化残留下的遗老遗少的生活状态和女性的情感孤独。以女性本身的细腻视角揭示了旧制度下女性生活最真实也是最为隐晦的一面。著有经典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等。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学者从各个视角对于张爱玲及林芙美子的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取得了颇丰的学术成果。但均只针对张爱玲或只针对林芙美子个人,将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成果尚且较少。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从二位女作家跌宕起伏的生涯与写作特色入手,以两位女作家几部经典代表作为中心展开分析,旨在通过探究婚恋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异同来揭示中日女性婚恋悲剧的根源。在此简单介绍下本论文的构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该论文创作的契机,总结了中日学者对张爱玲和林芙美子作品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张爱玲和林芙美子的生平以及写作特色;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分别对林芙美子的成名作《放浪记》、晚年的巅峰之作《浮云》和张爱玲的经典代表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展开分析,并且比较了婚恋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第三章则分别从中日两国男女经济地位的差异、父权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女性自主意识的差异等几方面探究了导致中日女性婚恋悲剧的异同点。最后主要针对第二、三章研究内容做出总结,通过对中日文学作品的比较,对女性的婚恋悲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今后的课题。笔者以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系统、深化地探析论述,从而加深对这几部经典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同时期望开阔中日女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从而促进更多学者对此领域的大力研究。
其他文献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成为一项彰显国家意志的重要活动。国家公祭悼念的对象,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
目的:中药分子鉴定是在传统鉴定方法上,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鉴定方法,可通过直接分析遗传物质的多态性来推断物种内在的遗传变异从而实现药材鉴定。该方法从基因水平上提供一种鉴别依据,不受外界因素、生物发育阶段或器官组织差异的影响,可以抛开形态相似的假象,还能避免化学特征的过于多变,因此具有鉴别位点多,结果可靠,分辨率高等优点。中药分子鉴定不仅易找到种级的鉴定特征,甚至可以进行种下等级的鉴
本文采用比色法对不同月龄大鼠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0月龄组LCAT活性明显低于4月龄组(P<0.05),表明血清LCAT活性在老年时降低。LCAT
通过对指挥控制成熟度的评估,有助于提高指控方法的运用能力,从而更加高效地履行作战使命任务。根据北约研究分析与仿真委员会(SAS)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网络赋能指挥控制成熟度
齿轮是现代传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递效率高、传动平稳和传动比准确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大行业之中。随着现代工业对传动系统的要求正在朝着更高效率和更大的工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全球发病率高达13.4%,带来明显的经济负担[1]。各种慢性肾脏病迁延不愈,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病原菌,可引起患者多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最严重的是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s)。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用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甚至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带来极大困难,其引起的感染已成为全世界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