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zha2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作者吴相湘先生认为,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五胡乱华”的中原板荡时期,构成我国文化主体的汉族文化的南迁。第二次是1127年的宋高宗赵构即位建康(今南京)。八年的抗日战争即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衣冠南渡。上千万人口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迁移至西北、西南省区,构成我国抗战时期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对于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研究正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区域性人口内迁,包括抗战时期广西人口内迁的研究更是有待开拓的领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引起广泛重视的今天,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即于1937年12月迁都重庆,表明抗敌之决心。同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内迁的政策,推动随厂矿、机关、学校人口的内迁。具体包括:筹划、发起厂矿内迁;调整工业、教育布局,督导、协助内迁;为工厂的复工、学校的复学提供各种便利、支持,并帮助技术人员、流亡师生奔赴大后方。这一时期迁移至广西的人口主要包括有组织的内迁人口、内地内迁难民及内迁侨民三部分,具有人数众多、来源广泛、性别比较大、工商业者较多等特点。广西省政府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内迁人口进行救助。但由于这次人口迁移毕竟是在战争这种非常态情况发生的,内迁人口为生存被迫迁移,饱受一迁再迁、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从战争开始直至结束,人们不断返回家乡,真正成为移民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仍然对战时的广西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上,使广西工业门类、产业结构得到增加或改善,桂省的现代工业基础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而初步奠定;当地的商业由于外来人口激增、资金的融入,刺激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在文化上,科研机构、机关院校的西迁,教育专家、文化精英的云集,震撼着寂寞的八桂大地。教育专家为当地培养人才,开展民众教育,为广西教育发展献策献力;文化精英对于桂林文化城的孕育成长、广西戏剧的改革发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勃兴功不可没;科技成果丰硕,并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思想观念上,陈旧的习俗、保守的观念、落后的思想受到冲击,先进的文化、开放的观念、极富时代性的思想得到启蒙和培植,抗日救亡思想、国家观念、民主精神受到推崇,婚姻观念、生活观念、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新的文化因子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中植入广西。然而,战争毕竟是血与火的舞台,在战争之手造就下的人口迁移不可避免地给广西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内迁难民生活无依,家庭离散,社会治安问题、物价问题日益严重,更有战争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这一切让我们对这场战争更多一层认识。战时广西社会的变迁并不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突发——外生型”的社会变迁,它的突发性、暂时性注定了这次社会变迁的有限性,它对战时广西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整个广西的社会状况。在政府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流动才能真正达到既促进社会发展,又尽量避免负面效应的目的。
其他文献
推导了盘状、柱状喷射成形产品的动态成形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3种不同条件下喷射成形产品的最终几何形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采用Al93.5Cu3Fe1.5Ni1Ce0.5Zr0.5(atom%)合金,
采用“壳-弹簧-壳”的有限元模型对碳纤维复材(CFRP)布加固轴压圆管柱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与CFRP加固轴压足尺圆钢管柱的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
以典型简支钢梁粘贴钢板加固为例,进行了三点加载钢梁和四点加载钢梁的受力性能分析,基于黏聚力模型建立了粘钢加固的钢梁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结构胶结层的界面应力情况和
对有初始荷载作用的钢压杆的预应力加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建立相应钢压杆预应力加固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以及参数分析,计算得到预应力-加固钢压杆极限承载力关系曲线,通
研究云南地方大麦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大麦保健功能开发及功能型品种的改良。分析了236份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中抗性淀粉、总黄酮、生物碱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差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通过军事手段占据了已被德国租借规划建设17年的青岛,在注重获取工业商贸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日本鼓励本土居民大规模向青岛移民及投资以期培养
运用“亚结构连接法”设计合成了 1 0种具有新型分子结构的标题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经IR,1 H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而确定 .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我国推进数字信息技术改革和大力发展创新的环境下,孵化器建筑逐渐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中体现信息的力量和开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建筑。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创新创业空间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