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与磷烯异质结电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Graphene)的成功制备引起了人们对二维材料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很多新型的二维材料陆续被制备生来。作为一类重要的二维材料,磷烯(Phosphorene)不仅具有类似于石墨烯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还弥补了石墨烯零带隙的缺陷,成为制作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磷烯具有面内共价键和面外范德华相互作用的特点,可以与不同尺寸的二维材料结合从而形成混合尺寸的范德华异质结构,这些异质结构在改善电子性质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石墨烯和磷烯,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探索了石墨烯,磷烯及其异质结构的几何结构、电子和光学性质的调控机理。首先研究了非金属原子(B、N)和金属原子(Na、Mn)边缘修饰不同宽度zigzag型石墨烯纳米带(ZGNR)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并进一步研究了外加不同强度垂直电场对原子边缘修饰ZGNR电子性质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非金属原子(B、N)和金属原子(Na、Mn)边缘修饰不同宽度ZGNR 体系均能形成稳定结构。在施加垂直于纳米带平面的电场强度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N-ZG]4体系稳定性最好且基本不变,[Mn-ZG]4体系稳定性增加,而[B-ZG]4和[Na-ZG]4体系稳定性降低。电场促进了边缘修饰原子(B、Na和Mn)的电荷进一步向石墨烯C原子转移,阻碍了电荷从石墨烯C原子向边缘N原子转移。N和Na修饰体系的磁性逐渐减小,而B和Mn修饰体系磁性逐渐增大。外加不同强度电场可以有效调控原子边缘修饰ZGNR体系的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磁性,能够为石墨烯纳米带在纳米电子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随后,对不同宽度(N=4-10)双层磷烯纳米带(BPNRs)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在宽度为4的BPNR层间吸附3d过渡金属原子(TM-Sc、Ti、V、Cr、Mn、Fe、Co、Ni和Cu),研究了3d TM对BPNR电子性质和磁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驰豫后,BPNRs的原子堆叠从AA型变为AE型,对于一维zigzag型BPNRs,AE堆叠结构是最稳定的。所有宽度的BPNR(N=4-10)都表现出具有间接带隙(1.17、1.01、0.92、0.84、0.75、0.74和0.72 eV)的半导体特性,并且随着纳米带宽度的增加,带隙逐渐减小。吸附能表明,所有TM原子吸附的宽度为4的双层磷烯纳米带(4-BFNR)体系[PTMP]都能形成稳定的结构。对[PMnP]体系的键长、电荷转移和差分电荷密度研究表明,BPNRs中TM原子与其相邻的P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化学相互作用,从而导致TM-P离子键的形成。TM原子的吸附使得4-BPNR表现出丰富的电子结构,[PTMP]1体系在吸附Sc、Co和Cu原子时表现出金属特性,在吸附Ti、V、Cr、Mn、Fe和Ni原子时显示出半导体特性,带隙分别为0.30、0.18、0.19、0.20、0.61和0.08 eV。在所有[PTMP]体系中,Ni和Cu吸附体系均为零磁矩。结果表明,TM原子吸附的双层磷烯纳米带表现出可调控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在纳米电子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最后,将石墨烯与磷烯堆叠成二维异质结构,对电场作用下石墨烯/磷烯(G/P)异质结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石墨烯和磷烯依靠弱范德瓦尔斯作用相结合,晶格失配打破了石墨烯的空间反演对称性,在狄拉克点打开一个很小的带隙,赋予了石墨烯优良的电子性质。外电场可以有效调控G/P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在平行和垂直极化方向,G/P异质结的介电函数分别表现出金属和半导体性质,表明G/P异质结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光学特性。外电场的方向和强度对介电函数、吸收系数、反射率、折射率和能量损失函数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外电场作用下,介电函数和光吸收系数谱线的峰值移至较低的能量区域。对于反射率,平行极化方向分量(8.9~15.2eV能量范围内)在电场作用下会移动到较低的能量状态。但是垂直极化方向分量会随着负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发生蓝移,在正向电场下,峰值迅速增加。在0.8、-0.4和-0.6 V/A的电场强度下,静态折射率增加。外电场的引入增加了紫外波段中光的能量损失(16.3 eV附近),但抑制了 9.8 eV处的能量损失。研究结果将为G/P异质结在光电器件和纳米电子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西部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地表广泛覆盖湿陷性黄土。因其具有湿陷特性,导致下部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一般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矿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影响显著。论文以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综合理论分析、土工试验、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方法,对不同含水率湿陷性黄土下开采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展开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覆盖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和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论文主要研
目前对古建筑或者仿古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建筑木结构整体力学性能,木结构斗拱或者榫卯等具体构建的性能研究,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整体力学性能的研究。而对目前已经出现并且数量持续增加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体,木屋顶组合结构仿古建筑的整体力学性能研究较少。为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主体木屋顶组合结构仿古建筑与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力学性能和抗震能力的优缺点,本文以西安某重檐歇山顶的大殿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SAP20
随着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探地雷达也逐渐向低成本、小型化、可重构的方向改进,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用于灾害隐患预先探测。但是传统的探地雷达设备通常使用纯硬件的方式实现,往往存在体积大,探测灵活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设计了一种通用性强及开放性高的小型化探地雷达系统。依据软件无线电雷达的实现机制,设计了一种基于调频连续波的软件无线电探地雷达系统。论文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建模并分析其功能
复杂网络是对复杂系统的抽象表示,其反映出复杂系统中各个个体间的连接关系。社团作为复杂网络的基本功能,普遍存在于实际网络中,通过挖掘社团结构,有助于认识网络功能和研究网络拓扑结构,以此揭示复杂网络中存在的潜在规律,预测复杂网络的演化趋势,因此对于复杂网络社团检测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入手,提出了种类繁多的社团检测算法,在基于节点相似度社团检测的这类算法中,其本质是对节点相似度的度
三维数字化牙齿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口腔正畸领域,特别是三维数字化成像在口腔正畸诊断、治疗和疗效预测中发挥的作用。牙齿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和形象,如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存在牙齿方面的疾病或者问题。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牙齿疾病,发展计算机辅助模拟矫正系统,对牙齿矫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的牙齿三维模型都是口腔扫描得来的,只有牙冠和牙龈表面部分,缺少牙根部分数据,不利于牙齿模拟仿真。为了帮助
随着矿山智能开采的提出,建立煤层采动过程中覆岩变形大范围监测系统对保障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作用,分布式光纤被引入矿山覆岩的变形监测中,开展了丰富的实验室和工程应用研究。但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实际工程应用,由于分布式光纤铺设工艺复杂且铺设成本较高,难以进行密集铺设,给覆岩变形大范围监测及变形精准表征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推测方法,为分布式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通风系统会逐渐变得复杂,增加了井下各工作区域风流的供应难度,使得通风系统的维护与灾害控制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目前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单一评价模型对整体进行评价,只能从宏观角度得到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结果,忽视了局部用风区域通风效果对整体评价产生的影响,使得风源性事故无法从根源上有效发现。因此,如何从微观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智能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成为解决问
随着高速率和多业务宽带通信技术的发展,窄带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应急通信需求,现阶段应急通信网络希望在保障关键语音的同时拥抱更多的宽带业务。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原有的通信网络可能已经瘫痪无法为救护人员提供通信服务,在救灾现场迅速搭建好一套稳定健壮的应急通信网络,将有助于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发一种便携式的宽窄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山地林区发生自然或人因灾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Metal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 MB-CVT)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符合国家对节能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并在国内外应用日益广泛。金属带是MB-CVT的核心部件,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为打破现有局面,本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钢绳环式无级变速器(Wire Rope Continuously Va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网络系统架构,由于其本身具有全局视图和可编程的优势,为有效解决由于网络流量快速增长而导致的路径拥塞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但是传统的流量调度算法与SDN架构不能完美兼容,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SDN架构来研究网络流量的调度算法与策略,以达到实现网络负载均衡,提升网络性能的目的。本文在分析流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