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文学对身份问题一直颇为关注,身份问题也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中篇小说《骨》就围绕身份困惑讲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中一个华人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两代人在身份问题上的不同选择。自发表后,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批评大概分为三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精神分析。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文化差异和象征主义的角度分析该小说。然而,还没有人从叙事顺序,叙事时距和叙事频率的叙事时间角度深入讨论这本小说中华裔美国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小说的结构上,伍慧明大胆地运用交错的时间结构,试探性地对故事时间进行分解和重组,组成一种复杂的,更具凝聚力的叙述解构,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困惑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本论文将华裔的身份认同与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相结合,着重讨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认同如何在叙述顺序,叙述时距与叙述频率表现出来。首先,在时序的安排上,作者在建构故事主体时,大量运用了逆时序中的倒叙和预叙手法,但她在打乱故事时序的同时,始终没能忘记凸显故事历时进程,从而表现了因袭于传统的向心叙事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下,以第一代移民父亲里昂为代表的身份迷失现象被生动地表现出来。其次,在时距问题上,根据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作品中四种叙述速度:概述,场景,停顿与省略。再现出第一代女性移民母亲的身份的迷失以及第二代移民在身份认同上的不同选择。最后,在频率问题上,重点讨论《骨》中出现的一种频率: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故事中二女儿安娜的死贯穿全文,折射出第二代华裔在两种文化夹缝中对身份问题的困惑与迷茫。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华裔群体,作为美国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少数族裔,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生存。面对身份认同问题,华裔新生代需要接受作为族裔所拥有的双重文化背景,并构建一种兼容并蓄的华裔美国文化从而真正解决美国华裔新生代的身份困惑。
其他文献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特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中杂质B[反式-4-(6,8-二溴-四氢喹唑啉环己醇)盐酸盐]与杂质E(2-氨基-3,5-二溴苯甲醛)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2
<正> 图①:惊涛骇浪中,一尾尾鲤鱼争跃龙门。“大跃进”一词首先出自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社论说:“有些人害了
近几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很快,但是与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程度比较,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关键问题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体制和机制尚不规范,私募股权基金的内涵、盈
本文采用基于结算价的收益率反映黄金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根据收益率序列的统计特征建立ARMA(2,2)-GARCH(1,1)模型,结果表明收益率的过去波动对市场未来波动有着正向而减缓的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其中,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的预防和
尽管休闲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现代休闲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入学者的视野,在我国还只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消费结构方面发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0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液透
布努瑶"拟亲属关系"社会性不强,且不稳定。综合"社会"与"信仰"两个维度考察其特殊性,发现它的社会工具性不突出,主要表现为文化象征意义。这种关系的存在是为了完善人生秩序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