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四次群众体育调查发现,以“健身走”、“跑步”为主要健身方式的人数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60%,城市健身步道作为典型的步行和跑步环境,相对于其他场地设施,因其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和容量大的优势,已成为促进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要载体。城市健身步道对居民健身行为促进的效益如何?影响城市健身步道使用者健身行为促进的因素是什么?城市健身步道的健身行为促进效益提升路径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解答是提升城市健身步道健身行为促进效益的关键,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所在。为此,本文选取上海市杨浦区城市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城市健身步道使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参与形式、健身行为变化以及对步道设计及管理的满意度和需求度进行了调查,对城市健身步道的健身行为促进效果、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城市健身步道参与方面,参与人群主要为步道附近1.5公里左右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74.3%,居民到达步道的交通方式主要为步行,健身项目以健步走为主。(2)在健身行为促进方面,城市健身步道建设前后使用者的健身动机、健身行为阶段、健身强度、健身频率、健身持续时间均有所提高,且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3)在健身行为影响因素方面,铺装材料(β=0.188,p<0.01)、休憩设施(β=0.143,p=0.002)、可达性(β=0.166,p<0.01)、开展活动(β=-0.101,p=0.026)和安全性(β=0.106,p=0.024)对城市健身步道使用者健身行为阶段存在显著影响,其贡献率为24.6%。步道长度(β=0.0.237,p<0.01),步道宽度(β=0.232,p<0.01)和休憩设施(β=0.119,p=0.013)对使用者健身强度有积极影响,其贡献率为12.9%。可达性(β=0.109,p=0.003)和安全性(β=0.211,p<0.01)对使用者健身频率有积极影响,其贡献率为22.4%。步道宽度(β=0.119,p=0.015)、健身设施(β=0.116,p=0.03)、照明设施(β=0.135,p<0.012)对使用者健身持续时间有积极影响,其贡献率为20.3%。(4)在步道优化方面,使用者对社区型、公园型、滨水型和道路型城市健身步道的需求度以及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二位耦合分别对其提出优先序发展策略。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杨浦区城市健身步道参与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口相对较少。(2)城市健身步道的建设对使用者健身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影响健身行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步道长度、宽度、铺装材料、健身设施、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可达性、开展活动和安全性等方面,但影响不同健身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4)为充分发挥城市健身步道的健身行为促进效益,不同类型城市健身步道在健身行为促进的优化建设方面需差异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