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成果力争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内容;论文的有关政策分析及建议可以为实践中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论文共七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围绕写作的背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指出了本研究着重探讨与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同时分析了该类型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价值理论分析。本章主要指出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并着重分析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和服务价值。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设计。本章首先对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内涵与作用进行说明,然后对目前流行的相关指标选择方法、指标体系结构的构成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系统理论出发,提出从系统需求的角度建立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依据此思路,作者指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构成分为7个部分:系统生存、系统安全、系统延续、系统效率、系统适应、社会责任、共同生存,并由此来挑选指标。 第四章,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博弈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本章分析了环境保护低效率博弈、环境利用的博弈分析等二类博弈问题,从中发现在此博弈问题中,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部分归于各参与人在其中有利益冲突,作者分析了政府、企业等在各自立场上在环境问题上的趋利选择及背后的选择动因,并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市场失灵”和“政府低效”现象,最后对此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的一些设想和措施。 第五章,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分析。本章作者主要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倡导实行循环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这三条路之间又互相有关联。 第六章,鄱阳湖区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本章选取南矶山案例研究对象,是基于在鄱阳湖区南矶山的典型性:它处于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难境地,它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区,是1998年洪灾后移民建镇的乡镇,但又拥有极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案例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全面剖析了南矶山的发展现状并对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居民的替代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第七章,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本章主要在以上所有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鄱阳湖区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措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本文在分析跨组织环境下基于案例推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跨组织条件下基于案例推理的框架模型,使用本体(Ontology)技术来实现跨组织的案例共享和推理过程集成,并探讨了跨组
我县地处冀南麦棉集中产区,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种麦,亦适宜植棉,故发展麦棉生产有很大的潜力。但是,麦棉两熟争光、争地、争水、争肥的矛盾颇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从1981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由于实施数据管理系统的阶段性、技术性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即使在一个单独企业,每个部门或单位就是一个数据源,每个
近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也在逐渐地扩大,但由于房地产自身具有不可移动性、开发使用周期长、投资大等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是具有很强地域性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改善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扩大国际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