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联大诗人群”作为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战时半封闭的学院空间)及成熟的现代主义风格进入近几年的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伴随着诗歌大师穆旦的推出渐有升温之势。 本文以“客观化抒情”为切入角度,一方面分析这一诗人群体带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创作风貌,另一方面具体结合诗歌文本,深入探讨促使客观化抒情效果生成的可能因素和自觉策略,主要包括戏剧化、意象、知性三方面。诗歌的戏剧化不仅意味着一种现代人生态度和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的确立,也涵盖了诸多具体的文本操作技巧,如矛盾手法,小说、戏剧因素的渗透等,以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促成了诗情的客观化;意象不直接表情,而以“客观对应物”的承载蕴蓄和暗示象征来间接传达,从另一条途径抵达客观化抒情,可分为描述型、隐喻型、象征型三个层次类型,随着诗人主体情感隐藏的逐渐深入和观点理念的不断开掘,暗示性效果递增,诗歌的客观化抒情效果亦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知性”则以智性、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及联大诗人特有的玄学思辨与诗化哲学的追求,导致对传统抒情的疏离乃至放逐,形成冷硬的客观化抒情诗风。 论文在引言中介绍了这一诗人群体的生成背景及“客观化抒情”策略的形成和特质,主体部分共三章,分述戏剧化、意象与知性,呈并列关系。在论述方法上影响接受研究与历时性对比研究兼顾,抽象的理论梳理与具体的文本细读相结合,既承认联大诗人诗歌创作的方法策略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又注重阐释这种影响得以实现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现实条件,即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最终获得的独立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