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Se)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我国是缺硒大国,缺硒人口占世界总缺硒人口的1/10,除恩施、紫阳等高硒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低于正常生理需求量(40μg·d~(-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作为食物链中补硒的载体。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瘤菌(Rhizobium)广泛存在于土壤,两者均可以与大豆形成共生体,进而促进大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的吸收。截止目前
其他文献
学位
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固持数量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也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虽然农田SOC储量仅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0%,但由于受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强烈影响,因而关注农田SOC固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SIC)是土壤碳固持的重要形态,SOC与SIC之间可能存在较为密切的转化关系。目前研究农田SOC固持与SOC-SIC转化的驱动机制已成为C循环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热点问题。虽
学位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较高,外源磷肥易被土壤固定导致作物难以吸收利用磷素,故开展优化施肥与栽培措施及其调控的根际过程机制研究对实现磷素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磷肥长期定位试验的根际土细菌测序并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分析了长期施磷肥对冬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的影响,并通过不同栽培与施肥措施的两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冬小麦在不同优化调控措施下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机制。主要结果如
学位
土壤水分与肥力是制约旱作农业的重要因素,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深层水分过度消耗;同时,大量肥料的投入,虽然带来了产量的增加,但是也造成了肥料浪费,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具有向下淋溶的风险,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下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规律,以及硝态氮在土体中的残留量,对指导合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玉米产量,减少硝态氮残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试验
学位
尽管实现小麦高产和高收益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但由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寻求有效农业措施促进旱地小麦增产的同时减少环境危害,协调产量、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周年地膜或秸秆覆盖在旱地农业中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然而关于夏闲期地膜或秸秆覆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于2017-202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省永寿
学位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作物体系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种植模式,但该体系普遍存在过量施肥以及不合理灌溉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淋失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合理调控水肥对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田间渗漏池试验,2016-2020年于陕西杨凌塿土(黄土母质,自然褐土发育)进行,设计习惯水肥(CP1、CP2,CP1处理渗漏池深为120/150 cm,CP2处理渗漏池深
学位
锰(Mn)是人体及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锰摄入缺乏或过量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小麦等粮食作物是人体日常锰摄入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探究小麦等谷物中锰的含量及影响因素,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籽粒锰含量受磷供应量、土壤p H值和土壤有效锰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土壤中磷的供应如何影响小麦籽粒锰含量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别于2016-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
学位
施用化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过量化肥投入不仅造成土壤质量退化与资源浪费,还会引起环境问题,如高量的碳排放。因此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重要的解决措施。本研究基于长期西北旱地渭北旱塬农户调研数据和养分专家系统推荐(Nutrient Expert,简称NE)施肥方法评价当前农户的施肥现状以及减肥潜力。同时,于2017-2019年在渭北旱塬九县共计15个试验地设置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
学位
1980年以来,我国氮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农业生产中肥料氮施用后的去向一直是氮素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保障粮食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分析常年大量施用氮肥后我国旱地农田氮素的盈亏及硝态氮累积状况,用合适的方法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提高作物产量和降
学位
山茱萸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重要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生长状况、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全面考虑光、温、水、土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情况,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山茱萸药材生长、品质、产量的众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筛选出11个主导山茱萸生长的环境因子和9个主导山茱萸品质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气候数据曲面拟合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