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涡燃烧室油气组织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涡燃烧室(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简称TVC)自提出以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工程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这不仅有工程技术上的限制,更受限于驻涡燃烧室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针对采用液态燃料的驻涡燃烧室油气组织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流场结构组织及控制研究、与流场结构相匹配的供油方式及燃油分布特性研究、凹腔与主流的油气匹配特性等研究。因此,本文以采用液态燃料(RP-3型航空煤油)的驻涡燃烧室为对象,开展驻涡燃烧室油气组织方法研究,为后续的驻涡燃烧室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开展了驻涡燃烧室凹腔流动特性研究,重点讨论了联焰板流向长度对凹腔流动特性的影响。随后,发展了与凹腔流场结构匹配的供油方式,并对凹腔内的燃油分布特性开展了相应研究。在凹腔流动特性及燃油分布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燃烧性能方面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1)获得了凹腔流场特性及燃烧性能随联焰板流向长度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了相应的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当联焰板流向长度较短时(L=5mm),主流向凹腔中大量卷吸,凹腔内的回流区被挤压变小,其中副涡略有增大,而主涡明显变小且涡心位置靠近凹腔前壁。此外,凹腔中轴向速度分布范围变窄,回流流量和湍流强度也随主流的卷吸而增大。此时驻涡燃烧室的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性能较差,但燃烧效率略高;当联焰板流向长度较长时(L=20mm),主流向凹腔中的卷吸量明显减少,凹腔内回流区变大且速度分布范围变宽,凹腔内的回流流量和湍流强度也相对较小。此时驻涡燃烧室的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性能较好,而燃烧效率略低。(2)提出并设计了气旋耦合喷嘴作为凹腔的供油方案,并构建了与凹腔流场结构匹配的油雾场。研究发现,当凹腔采用气旋耦合喷嘴供油时,在凹腔内形成扇形油雾,燃油直接供入凹腔回流区外缘的剪切层内,很好地匹配了凹腔内的流场结构,使燃油可以与凹腔空气进行充分掺混。此时,驻涡燃烧室在点火、贫油熄火及燃烧效率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当凹腔采用离心喷嘴供油时,在凹腔内形成圆锥形油雾,与凹腔内的流场结构匹配较差,其中一部份燃油直接喷射到凹腔底壁,另一部分燃油直接喷射进凹腔回流区的中心区域,无法与凹腔内新鲜空气进行充分掺混。此时驻涡燃烧室在点火、贫油熄火、燃烧效率等方面均表现较差。
  随后开展了主流流动特性、油气掺混特性和燃烧性能等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联焰板流向长度对主流的流场结构有决定性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联焰板的“截流”作用实现的。研究发现:(1)主流随联焰板流向长度的变化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流态,当联焰板流向长度较短时(L=5mm),主流呈现出收缩流态并在联焰板后诱导出较大的低压区,此时主流的燃烧效率在低油气比工况下较高,而在高油气比工况下较低;当联焰板流向长度较长时(L=20mm),主流呈现出扩张流态并在联焰板后诱导出较小的低压区,此 时主流的燃烧效率在低油气比工况下较低,而在高油气比工况下较高;当联焰板流向长度适中时(L=10mm、L=15mm),主流由收缩流态向扩张流态过渡。(2)获得了主流油气掺混特性与气动多点供油装置出流孔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优化主流油气掺混的思路。当主流供油装置的出流孔数量较少时(2个、3个),燃油的穿透深度较大且呈离散分布,此时主流的燃烧效率较低;当主流供油装置的出流孔数量适中时(4个),燃油的穿透深度适中且分布均匀,油气掺混效果最好,此时主流的燃烧效率最高;当主流供油装置的出流孔数量较多时(5个),燃油的穿透深度最小且分布较为集中,油气掺混差,此时主流燃烧效率最低。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凹腔与主流油气匹配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驻涡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受凹腔与主流之间燃油分配比例的影响。在驻涡燃烧室总油气比一定的条件下,其燃烧效率随凹腔油量与主流油量之比的增加而升高,OTDF 随凹腔油量与主流油量之比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2)驻涡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受凹腔与主流供油方式匹配影响。当凹腔和主流分别采用气旋耦合喷嘴和气动多点装置供油时,可以避免凹腔中的燃油直接供入主流影响主流局部油气比,此时,驻涡燃烧室的燃烧效率与OTDF均优于采用离心喷嘴和气动多点供油装置的方案。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总结了驻涡燃烧室的油气组织方法,即调整联焰板流向长度获得不同的流场结构,通过创新供油方式构建与流场结构相匹配的燃油分布以获得良好的油气掺混特性,最后调整凹腔与主流之间的油气匹配优化燃烧性能。此外,以高温升燃烧室为对象对本文总结的驻涡燃烧室油气组织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当仅凹腔供油且油气比在0.010 ~ 0.015之间时,优化后的驻涡燃烧室燃烧效率高于98.82 %;当凹腔和主流同时供油且油气比在0.037 ~ 0.040之间时,优化后的驻涡燃烧室燃烧效率高于99%;当油气比大于0.03时,优化后的驻涡燃烧室OTDF小于0.20。此外,优化后的驻涡燃烧室贫油熄火油气比降到了0.00283。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油气组织方法优化的驻涡燃烧室可以满足高温升燃烧室的性能要求。
其他文献
高亚音压气机叶型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符合控制扩散规律则设计点损失低、低损失攻角范围宽,因此控制扩散叶型在航空发动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建立了吸力面峰值马赫数数值及峰值马赫数相对轴向位置可控的控制扩散叶型自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吸力面峰值马赫数及其位置对静子及转子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静子叶栅载荷分布及气动性能的影响,为控制扩散叶型设计提供参考。论文第一部分,构造控制扩散叶型载荷分
学位
热障涂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高温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提高发动机高温部件工作温度,提高发动机效率,延长使用寿命。热障涂层结构复杂,服役环境恶劣,性能要求苛刻,不仅承受外部机械、高温、化学等多种耦合作用,内部材料物理性能不同也引起较大的热应力,决定了其失效破坏机制和寿命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因此,研究裂纹的演化规律,尤其是表面裂纹和界面裂纹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是深入理解涂层失效机理的有
学位
传统固定几何涡轮在设计点附近具有较高工作效率,当工况远离设计点时效率下降严重。为改善涡轮对变工况的适应能力,需要将涡轮设计为变几何涡轮,变几何涡轮通过使部件几何面积可调,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导叶安装角可调,可以在不调整涡轮转速的条件下改变涡轮的流量,满足不同工况条件涡轮的功率需求。尽管变几何涡轮在改善变工况性能方面带来收益,但是导叶可调会增加导叶调节机构复杂度和端壁间隙,导致端壁间隙泄漏损失,引起涡轮
学位
随着航空工业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和涡轮中常采用更轻薄的叶片-盘结构来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特别是整体叶盘的使用有效地减轻了发动机叶盘的质量和降低了叶盘连接结构的复杂程度。但是更轻薄的叶盘设计带来了更严重的盘片耦合振动问题。为有效的降低叶盘的振动应力以提高叶盘的疲劳寿命,必须设计可靠的阻尼装置。传统的干摩擦阻尼装置由于减振效果明显,以及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发动机
学位
航空涡扇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是关系国家军事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科技产品,是制约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现代航空涡扇发动机正朝着大涵道比、大推力、低油耗等方向不断发展。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磨损、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预期将在下一代涡扇发动机大尺寸风扇叶片的减重/增效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原位自生型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TiB2/Al复合
学位
凝相铝/三氧化二铝液滴碰壁现象是采用含铝复合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内特有的一种多相流动现象,其碰壁过程及结果类型对发动机内绝热层的热防护性能、喷管的抗烧蚀性能、潜入式喷管背壁区的熔渣沉积现象以及发动机内两相流动特性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障发动机绝热层和喷管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发动机内流场仿真结果的精确性,揭示铝/三氧化二铝液滴碰壁机理并建立高密度高表面张力系数液滴碰壁模型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
空间三体绳系卫星系统一般由一个主星和两个子星通过系绳串联组成,该系统可应用于诸多空间任务,如:人造微重力环境、能量或物资传输、空间观测、干涉测量等。在其应用过程中,轨道偏心率、科氏力以及其它外界干扰的影响会使子星相对主星产生摆动。这不仅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系绳的缠绕和断裂,不利于系统运行。因此,如何对系统摆动进行抑制是空间三体绳系卫星系统研究的重点。针对该问题,本文着重对椭圆轨
在固体发动机药柱成型过程中,由于推进剂、绝热层及壳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在固化过程及固化完成后的降温过程中,推进剂药柱因收缩变形会受到壳体的限制而产生较大的残余热应力/应变,通常将固化降温过程中形成的残余应变定义为预应变。预应变一直存在于发动机药柱的整个贮存期,会对推进剂性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发动机药柱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评价贮存过程中预应变载荷作用对推进剂力学性能及发动机药柱结构完整性影
随着航空宇航技术的快速发展,防御敌方空中打击和提升己方高价值飞行器突防能力越发受到重视。本文以导弹末段拦截敌方来袭空中机动目标的拦截制导律设计和主动防御协同拦截制导律设计两类问题为研究主线,一方面考虑到在设计拦截制导律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制导指令的动态性能,降低制导控制增益的设计难度。例如,通过降低制导指令随预设状态的偏差敏感度以提升制导指令的动态特性(制导指令光滑连续,降低累积控制消耗和指令跟踪误差
直升机舱内噪声十分严重,如何降低直升机舱内的噪声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直升机研制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直升机主减速器齿轮啮合产生的中频振动及诱发的舱内宽频噪声控制为背景,研究局域共振型主减速器周期撑杆的减振及降噪特性。本文研究工作包括以下部分:(1)提出一种局域共振型主减速器周期撑杆方案。基于传递矩阵法分别建立了单振子、串联双振子和并联双振子局域共振型主减周期撑杆动力学分析模型,根据边界条件获得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