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日译的不可能性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各文化,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共性,这种共性是实现可译性的基础。然而,可译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导致可译限度,或者不可译的产生。不可译在翻译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诗歌翻译中,不可译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本对唐诗的译介历史悠久,但是从唐诗的日译的实践来看,原本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唐诗被翻译成日语之后,变成了类似于解释一样的东西,很难引起读者的联想,缺少了原有的意境与情趣,变得平淡无味。不仅如此,有的唐诗被翻译成日语之后,译诗与原诗的意境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唐诗的不可译性引起的。之前关于唐诗不可译性的先行研究主要是从唐诗英译的角度来探讨的,从日译的角度来探讨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所知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着眼于唐诗的日译,以诗歌翻译理论和不可译理论为基础,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唐诗日译具有不可能性这一课题。首先,在探讨诗歌翻译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既有的唐诗日译中不尽人意的地方,并结合唐诗独有的特征来证明将唐诗译成日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其次,将日译后的唐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论述唐诗日译的不可能性,并通过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特点,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意识方面的差异来具体分析导致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唐诗的可译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存在一定的限度。由于这种可译限度的存在,在唐诗日译中,追求译诗与原诗之间意思的等价与艺术效果的等价只不过是一个理论上的目标,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实现。唐诗的形式、韵律、修辞等语言因素以及唐诗中的地域文化、历史典故、民族审美意识等文化因素都是根植于中国的语言特质和文化传统的,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唐诗独特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中国和日本之间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唐诗日译中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有效转换,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
其他文献
为便于读者收集、检索英国国家标准(BS)及欧洲标准(EN),本刊用两期连载英国国家标准(BS标准)题录,题录按中国国家分类法排列,内容包括:英国国家标准(BS),英国等同采用的ISO标
期刊
ISO
文章选取5所开设物流本科相关专业的英国大学,通过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对英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英国物流教育的先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
印刷复制是以满足人的视觉感受与判别为基础的,孟赛尔色彩系统是建立在人视觉感受和判别的基础上的色彩描述体系,也是印刷色彩复制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相继推出以后,旅游企业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态势中,出现了"认同型"、
<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陕西是全国保留古塔较多的省份之一。据笔者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截至2006年7月,陕西境内现存的不同时期的古塔共284座。其中南北朝3座
蛹虫草作为虫草资源和健康食品,已人工栽培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其菌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的频繁退化不仅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经济损失严重,而且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根据前人的
费孝通教授最近去香港,分别在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就小城镇建设问题发表演讲,很受听众欢迎。费孝通教授回京后寄函本刊,提供他于七月三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话摘要。对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