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采桑题材文学研究

来源 :沈云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桑果可食,桑叶可用于喂蚕,进行缫丝织帛活动。桑进入文人视野,经其艺术加工,产生了采桑题材文学。采桑题材文学包括涉及“采桑”情节的所有文学作品。本文将先唐采桑题材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采桑题材从产生到流变的发展脉络和原因,以期厘清不同时期文人对桑的审美变化及情感表达,进而发现采桑题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先唐采桑题材文学的形成。受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桑被赋予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并通过桑中祭天求雨、祭祀高禖神、男女相会等古俗体现出来。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耕社会,蚕桑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桑税的征收随蚕桑业的发展而兴起,蚕桑业的兴衰也影响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在此种背景下,蚕桑文化进入文人视野,出现了多种体裁的采桑作品:在神话中桑被女性化;在《诗经》中桑被作为起兴之物,诗歌对采桑生活进行了纪实性的描写;在辞赋中文人对采桑的描写逐渐艺术化。第二章,探析采桑题材在先唐文学中不同主题的发展,主要从农事主题和情爱与道德主题两方面来探究。农事主题分为描写农事之美和农事祭祀两类。描写农事之美类的作品多描写美好的采桑风光、愉悦的采桑劳动场景等,突出采桑劳作之美。农事祭祀类侧重描绘蚕桑前的祭祀行为,尤以后妃躬桑祀先蚕为代表。情爱与道德主题分为艳情闺怨、颂扬妇德、情德兼融三类:艳情闺怨类侧重展现男女恋情以及相思闺怨之情;颂扬妇德类重在颂扬女子采桑行为,将是否采桑作为评价女性德行的标准;情德兼融类作品内容上既写艳情又不失道德教化。第三章,按时间先后梳理了先唐采桑题材文学中采桑女形象的演变,并对演变原因进行分析。采桑女形象演变具体表现为:先秦时期质朴守礼,汉代美善刚烈,魏晋呈现出伤春与忠贞的特点,南北朝则发展为艳情化与思妇化。采桑女形象演变的背后是时代贞节观念的变化、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文人创作理念的转变以及贵族女性采桑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第四章,探究先唐采桑题材文学的创作风貌及其在后世文学中的发展。先唐文学中采桑题材的创作风貌体现为:散文中农桑为本思想的阐释;诗赋中表达技巧的逐渐丰富。后世文学对先唐采桑题材的继承与发展表现为:唐宋诗歌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化;宋词对先唐采桑题材中的艳情描写进行了拓展;戏曲对先唐采桑题材中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化用。从采桑题材文学的发展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采桑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带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的转变,还可略窥农事活动进入文学后演变的轨迹。
其他文献
汉语标点符号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留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汉语知识,但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与汉语的语法、词汇等教学内容相比,标点符号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即使到了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标点符号时依然出现了大量的偏误。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云南大学高级阶段留学生的146篇课堂作业和期末作文作为调查语料,以《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为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标
学位
里耶秦简是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一批秦代简牍,为研究秦文化及地方史实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目前学界对里耶秦简的探讨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及词语考释方面,而从汉字本体角度对其开展系统构形研究的论著较少。本文以《里耶秦简(贰)》为研究对象,从三万余简文中整理出可供分析的不重复的单字1378个;在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些单字开展构形研究,分析其构形的系统性特征及历史演变趋势,以期对秦汉时期篆隶变革
学位
税务系统在我国国家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作为国家征收税款的权力机关,税款征收的强制性使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若不能履行职责,不仅影响单位公信力,更会造成税款流失,损害国家利益。为了打造风清气正的税收执法环境与营商环境,需要税务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发挥作用,有效遏制住系统内部失职渎职及腐败现象。目前,为适应改革发展,国地税机构已完成合并,税收工作站在新的起点,新的税收任务带来新的挑战,纪检部门
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教师教育,即培养未来合格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2020年初新冠疫情大爆发之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实习和就业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从现实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无法走出国门进入既定的对外汉语教师岗位,而来华留学生则无法进入中国学习汉语,这也导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缺乏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困境中,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走向了国内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岗位。
学位
数字艺术创作者(主体),较之互联网发生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当下数字艺术创作者的称谓——传者、受者,生产消费者(PRO-SUMMER),UGC、PGC、OGC,UP主、主播等——已不能涵盖它的实践属性。在多个场境中,数字艺术创作者,已超离了昔日的和即有的系统、场境、框架,成为了多时空界面的无差别节点。节点可以看作是数字艺术创作者“技术/文化”前沿呈现的新属性。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
学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胜任教学或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较好的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这就体现了关注教师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学好电磁学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为电磁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电磁学概念往往过于抽象,对学习者来说难以理解,这时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对学生加以引导,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关注职前教师对电磁学概念的理解状
学位
神话是人类进化史中延续着文化根源的集体想象的产物,原型正是通过神话显现出的形象。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是以历史的眼光重返神话叙述的时代,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找到神话的原点,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性上升至一般性的故事生产中去发现文艺作品的规律。伴随动画技术的迭代与革新,人们对神话的无限想象力拥有了加工创造的可视化途径,神话原型借助动态立体的画面走入影视的视野。今天的动画影像再度翻新远古神话
学位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中央政策文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从整体扩容转变到全面提质与不断升级完善上。而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工具之一——财政激励性工具,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然而,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过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我国各地的农村学前教育仍然存在财政支出不足、家庭负担比例过重现象。与城市相比,我
学位
汉调桄桄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在汉中地区演出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戏曲,也是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戏曲之一。汉调桄桄是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后,融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具有汉江上游地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绪论、汉调桄桄简介、语言研究、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等。绪论,主要介绍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等。第一章介绍汉调桄桄基本情况,包括形
学位
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No.2018YFC1504802)资助下,围绕物质点法这一适合于对大变形问题建模分析的数值方法展开研究。从改进物质点法以提高稳定性并且简化算法、开发可GPU并行程序以解决物质点法计算耗时大的问题、验证改进算法和程序以及应用到采动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将仿射质点网格法的动量映射格式应用于经典物质点法,提出MPMAPIC,大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