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在底框砌体结构强震破坏模式控制中的应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广泛存在于我国中小县城及乡镇中,由于底框结构底部大空间导致结构竖向“上刚下柔,头重脚轻”,属于明显竖向不规则结构。在汶川地震的震害统计中,底框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差异性较大,有的上部砌体房屋层倒塌较严重,有的底部框剪层倒塌较严重,说明以往研究及规范采用的刚度比指标引导破坏模式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如何引导底框结构较大概率发生合理破坏模式,提高抗倒塌能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严格按照我国规范对8度0.2g区不同刚度比和剪力墙布置形式的底框结构进行算例设计,应用Perform-3D软件对不同刚度比底框结构进行大震下破坏模式的比较,研究较可靠实现结构底层破坏的刚度比;对较大刚度比底框结构进行小震设计中的减震规律研究和不同地震强度下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分析,最后通过一个工程算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阻尼器设计方法。通过上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不同刚度比、不同剪力墙布置情况的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大震下位移反应和结构损伤进行对比分析,底框结构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结构损伤随着刚度比的增大向底部框剪层集中,刚度比大于2.00的底框结构损伤主要集中在结构底层,砌体过渡层仅少数墙单元开裂,较可靠实现了结构底层破坏。(2)对刚度比大于2.00的底框结构通过底层布置粘滞阻尼器进行减震控制,结果表明结构位移减震率随着结构附加阻尼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当附加阻尼比增加到10%以后位移减震率增大速率降低,当附加阻尼比增加到20%~25%时,上部砌体层间位移不再减小,为得到较好减震效果又不致破坏向上部砌体层转移,本文建议附加阻尼比取10%到25%之间。(3)通过对刚度比2.00和2.50底框结构减震前后结构损伤分析,未减震底框结构大震下损伤主要集中在结构底层。并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破坏进一步向下部集中,通过底层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方法有力地吸收了地震能量,减轻底框结构地震中损伤的同时实现了较为均匀合理的损伤机制。(4)本文通过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底框结构采用底层布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方法时结构小震位移减震率和附加阻尼比的数值关系,并通过一个工程算例对该数值关系的应用方法和精确度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几乎同时对动力作用下,桩土的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桩-土之间相互的作用在动力体系中非常的
对于比较常见的网壳结构形式,如球壳、圆柱面网壳、椭圆抛物面网壳、双曲抛物面网壳等,其静力性能的研究已比较成熟,有关其动力弹塑性全过程分析的策略、思想及实施方法,很多
学位
爆炸现象如同地震、火灾、海啸等灾害一样,是人们生产生活中较常发生的灾害之一。爆炸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同时会对人们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因此,关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己得到广泛使用,而对抗滑桩的受力机理及桩间土拱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仍不是很清楚,抗滑桩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对均质砂性土中三种不
隔震结构体系和耗能结构体系都是区别于传统抗震体系的新型被动控制体系,根据隔震支座的位置不同,隔震结构体系又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隔震结构体系改变了传统抗震结构体
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广泛运用的结构形式之一,此种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设防区的抗震损伤破坏机制和过程的研究不充分。以往研究采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建设一系列海工建筑物诸如海洋平台、人工岛、码头等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设施要求,由于波浪荷载是海洋地基土受到的最为严峻和频繁的动荷载,海
学位
系杆拱桥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变化多样,受力合理的桥梁形式,受到工程界和城市规划者的青睐,并因此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景观桥梁和公路桥梁的首选。但是,系杆拱桥长期处于室外环境下,吊杆
空斗墙砌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砌体结构,由于其造价低廉,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建房都采用这种结构。但是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未涉及空斗墙砌体,故对其受力性能研究并不多。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