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CMT+P熔滴过渡特性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t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F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不锈钢与铁素体不锈钢的特性,具有优越的耐蚀性,尤其是耐局部腐蚀性能,在石油化工、海洋、煤电、建筑等行业得到广泛地应用。为了探索SAF2507双相不锈钢CMT+P熔滴过渡特性,本文采用高速摄影系统与电信号采集系统对SAF2507的CMT与CMT+P(冷金属过渡+脉冲)熔滴过渡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优化了CMT+P的工艺参数。本文熔滴过渡特性的研究能为SAF2507双相不锈钢在工业的实际焊接操作中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首先观测研究了不同WFS下CMT堆焊的熔滴过渡特性。结果表明:CMT电流波形图中,存在一个短路前期阶段;基值阶段时长与短路阶段时长会影响CMT周期时长,从而影响热输入;当WFS变大时,波形图与过渡图像都会变得极不稳定,所以通过提高WFS来提高热输入是行不通的;当WFS<5m/min时,整个过程的过渡形式为典型的CMT短路过渡形式。当WFS≥5 m/min时,熔滴过渡形式会出现射滴过渡与短路过渡混合的过渡形式、亚射流过渡形式及亚射流过渡与短路过渡混合的过渡形式。然后观测研究了不同WFS下CMT+P堆焊的熔滴过渡特性。结果表明:电流波形图中CMT阶段中没有明显的峰值阶段,实际的短路阶段电流要比基值阶段的电流高,且有一个预热阶段;熔滴形状、尺寸、过渡形式、熔池的波动状态、焊丝端部熔滴到工件的距离及熔滴爆炸、飞溅等都能影响电压的扰动,电压波形图可以用来指导分析熔滴的过渡行为;随着WFS的增大,CMT阶段呈现出稳定的CMT短路过渡形式;而在脉冲P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射滴过渡、射流过渡和亚射流过渡的不稳定过渡形式;脉冲阶段的热输入比CMT阶段的热输入大的多,所以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脉冲阶段。最后在WFS=5m/min特征点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脉冲峰值电流为270A,脉冲基值电流为50A时为最佳工艺参数,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脉冲个数控制热输入。
其他文献
针对各种进化算法在解决PS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提出一种解决复杂PS问题的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SA-MODE。根据随机选择的父个体X与当前种群中的个体Y的支配关系,通过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表面分析检测技术,已在生命化学、药物化学、分析检测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拉曼活性基底的制备一直是SERS技术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电极材料基底相比,纳米活性基底因其粒径和形貌的可控,极大地提高了SERS检测灵敏度,其检测技术是研究表面分子结构、界面化学及表面吸附行为的有效方法和表征手段。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和化学还原法分别制备了具有SERS活性的Fe_3O
摘要介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发展,展示了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策发展;效益;河南新密  中图分类号F321.1;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389-02    土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打破土地要素制约。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正>商业自动化已成为我国商业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进步的核心内容.大型商场决策支持 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作为商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实践中已显示出其必要性和迫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及孔子学院规模不断壮大,国家汉办/孔子学院选派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能力的研究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汉语志愿服务,研究这种特殊的海外经历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访谈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集中对2018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的16名研究生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了解研究生志愿者在新西兰进行工作和生活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教学中,尤其是网络通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来优化课
介绍了辣椒日光温室育苗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期选择、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以期为辣椒育苗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推荐引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认可,很多推荐引擎考虑到了用户兴趣的因素,但是大部分推荐引擎对于用户兴趣的关注比较单一,没有将用户相对稳定的兴趣和兴趣的演化很好
背景: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相关性疾病,多发生于面部,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面部色素沉着,斑片融合,边界清晰,表面光滑,不高于皮上,无炎症反应及鳞屑等表现。该病男女皆可见,但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发病比率约为1:9,最常见于育龄期及产后妇女,其中大部分为亚洲人和西班牙人。黄褐斑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黑素增多,但具体机制不明,多认为与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改变、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