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南方典型水稻土碳氮积累与矿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驱动机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直接影响到土壤中养分循环及养分有效性(如N的有效性)。土壤有机碳积累不仅对实现养分循环和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还对降低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对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和积累的响应却鲜为人知。本文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稻作系统为研究平台,包括(i)武昌试验点:对照处理(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MN)、氮磷配配施有机肥(MNP)、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以及氮磷钾配施高量有机肥(hMNPK);(ii)祁阳试验点:CK、NPK、M、PKM、NKM、NPM和NPKM处理。利用田间样品采集、室内培养、模型拟合和相关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氮、磷及其可溶性、化学计量、微生物量碳氮磷、与碳氮转化相关的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特征等,以期(i)明确土壤有机碳氮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相关微生物学特性;(ii)揭示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和微生物C、N、P化学计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为土壤肥力提升、作物高产以及农田的固碳减排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施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量碳(SMBC)、SMBN和SMBP的含量(p<0.05)。微生物量化学计量和胞外酶参与土壤CNP循环,并被用来指示土壤有机碳氮矿化过程。与CK和NPK相比,施用粪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和微生物量的C:P比和N:P比(P<0.05)。在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在粪肥处理中与碳转化相关的酶活性降低,而在无机肥处理中增加,与氮转化相关的酶活也是如此。相反,在双季稻种植系统中,与CK和NPK处理相比,粪肥施用显著提高了碳氮转化相关的酶活(BG提高了66-201%和32-197%;CBH提高了166-419%和310-701%;LAP提高了17-184%;NAG提高了62-132%)。土壤酶的C∶N比、C∶P比和N∶P比分别为0.36、0.16、0.47(武昌)和0.75、0.19、0.27(祁阳)。
  粪肥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矿化,且矿化过程与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在稻麦轮作体系中,与CK和化肥处理相比,施用粪肥土壤有机碳氮矿化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8-78%和54-97%。然而,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与对照相比,施用NPK肥和施用粪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量分别提高了36-79%和100-142%。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与土壤C∶P比和N∶P比以及微生物量SMBC∶SMBP比和SMBN∶SMBP比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LAP酶(武昌)和碳氮转化相关的酶(祁阳)均与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qCO2呈负相关。有机无机配施引起的土壤化学计量(C∶P比和N∶P比)和微生物量化学计量(SMBC∶SMBP比和SMBN∶SMBP比)的降低以及LAP酶和与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升高均促进了土壤碳氮的矿化过程。与施用N和NP处理相比,粪肥使微生物代谢熵(qCO2)降低了32-55%,但NPK处理无显著变化。当N和P的有效性达到一定值后,不论是在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0.69-0.72mg CO2-C g-1MBC h-1),还是在双季稻(0.88-1.14mg CO2-C g-1MBC h-1)体系中,其对qCO2的影响都将有限。
  无保护碳组分(cPOC)、物理保护组分和物理化学保护组分的累积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进而影响了作物产量。对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和有机碳组分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使得无保护碳组分(cPOC)的含量显著提高了44-72%。粪肥施用增加物理保护(μagg)、物理化学保护(H-μsilt)和物理生物化学保护(NH-μsilt)组分,分别提高了30-56%、62-150%和27-51%,但化学和生物化学保护组分无显著变化。回归分析表明,无保护碳组分(cPOC)、物理保护组分和物理化学保护组分的累积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小麦和水稻籽粒产量,其中cPOC、μagg和理化保护组分(H-μsilt,H-μclay)中有机质含量的积累以及有机碳氮的矿化是提高小麦和水稻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氮矿化随土壤和微生物量C∶P比和N∶P比化学计量的增加而降低,证明了长期田间试验中微生物量的化学计量依赖于土壤的化学计量。因此,土壤化学计量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特征的指示指标,这意味这长期施用粪肥可以通过丰富的养分输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进而影响土壤和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无机配施可能是满足微生物化学计量和提高养分可利用性的有效手段。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提高无保护碳和物理保护碳组分中有机碳的积累,进而增强土壤碳的稳定性和水稻土的生产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钠过渡金属硅酸盐材料中,由于Na_2FeSiO_4具有开放的三维(3D)空间晶体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高的理论可逆比容量(276 mAh g~(-1))和突出的经济效益(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等特点,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Na_2FeSiO_4正极材料通常表现出放电可逆比容量低、电子电导率差和循环性能不佳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为了解决Na_2
学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一种重要的活性聚合技术,可聚合的单体类型众多、聚合工艺简单、反应过程易控制,已被广泛用于精确合成具有特定拓扑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高分子。然而,在传统ATRP反应体系中,催化剂毒性大、成本高,且产物中残余的催化剂难去除。因此,发展高活性、低毒性、低成本的新型ATRP引发体系,对ATRP技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论文通过FeBr_2/FeBr_3
学位
目的:  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的分布特征,识别肺结核发病的高风险聚集区域和时段,为制定湖北省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参考。  2.从时空维度,利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探讨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与肺结核发病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有效开展肺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探讨ARIMA时间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组合模型预测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的可行性,为肺结核病预测预警系
学位
水稻生产在柬埔寨农村家庭面临许多问题,包括缺乏灌溉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技术含量低、市场价格低、缺乏新品种、农业土地占有率低以及许多其他社会因素。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1)使用扩展线性支出(ELES)模型探索农民家庭的生活支出,(2)使用“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AIDS)”分析柬埔寨农村地区的家庭食品消费模型;(3)使用Cobb-Douglas生产和成本生产函数确定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
学位
自从受阻Lewis酸碱对(Frustrated Lewis Pairs,FLP)概念被提出以来,FLP在小分子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从2010年,Zhang和Chen首次应用FLP和经典Lewis酸碱加合物(CLA)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的高活性聚合以来,Lewis酸碱对聚合(Lewis Pairs Polymerization,LPP)对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得到迅速发展和取得非凡
学位
L-岩藻酮糖和D-核酮糖都是稀少糖,在食品、农业和医药工业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它们属于戊糖,戊糖包括醛戊糖和酮戊糖两大类。总共有八种醛戊糖和四种酮戊糖,除少数几种是天然存在的糖,其他大多数都是稀少糖,在自然界存在极少。稀少糖拥有很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医药领域。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且化学合成法难度较大,稀少糖的价格较高,且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通过生物酶法,将L-岩藻糖和D-阿拉伯
学位
中国分布有已知的27种多年生野生大豆中的两种,即短绒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和烟豆(Glycine tabacina(Labill.)Benth.)。作为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野生近缘种,其具有许多优异的农艺性状和抗性性状,对于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具有潜在利用价值。国外对于多年生野生大豆的系统分类学和表型研究已相当完善,并已将多年生种
学位
陆地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通过人类的驯化选择、现代陆地棉品种已经拥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遗传多样性是品种改良的关键、但是在人工选择和当地环境的综合压力下、陆地棉遗传多样性损失巨大。野生种和废弃老品种是加强遗传基础和累积有利性状的优良基因源。我们重新评估了一个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陆地棉半野生种系—蓬蓬棉(G.purpurascens)。本研究主要分析蓬蓬棉的群体结构特征、变异情况以及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