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POD)是从小檗科植物桃耳七(Sinopodophyllumemodi(Wall.ex Royle)Ying)、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 exYing)或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根及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一线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活性表皮棘层中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导致疣状增殖的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增生,临床常用0.5%的鬼臼毒素酊剂。鬼臼毒素酊剂虽然能去除肉眼可见的病变,但易损伤真皮,导致疼痛、糜烂、水肿等,具有明显的皮肤刺激性,大面积使用还可产生全身性毒副反应,且极容易导致复发。基于提高皮肤内滞留量而减小全身毒性及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设计制备了鬼臼毒素醇质体(Podophyllotoxin loaded ethosomes,POD-E),并对其制备工艺、表征、体内外经皮渗透特征、大鼠局部给药后血药浓度以及细胞内传递过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建立了鬼臼毒素的测定方法,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POD水溶液在高温度、强酸性和强碱性环境中不稳定,属于酸碱催化降解,pHm为5.0:POD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降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优选了鬼臼毒素醇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其稳定性。建立了用微柱离心测定包封率的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包封率、药物/磷脂比、平均粒径、皮肤内的滞留量和综合评分OD值为指标,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POD-E的处方。优化的处方和工艺为:鬼臼毒素0.35%(W/V)和磷脂5.0%(W/V)溶于一定量的甲醇:氯仿(3:1)混合溶剂中,将该溶液置于500 mL,磨口茄型瓶中,在37℃水浴温度下减压除去溶剂,并真空保持30 min,使脂质在器壁上形成均匀薄膜,加入处方量的乙醇水溶液(30%,V/V),旋转水合30 min,室温放置,于冰水浴中探头超声5 min,过0.45μm微孔滤膜,即得。制得的醇质体大小均一、圆整、分散均匀,包封率51.03%,药脂比3.57%,粒径97 nm,多分散系数0.137,zeta电位.11.87 mv;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避光放置三个月、室温和冷藏状态下,鬼臼毒素醇质体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
进行了鬼臼毒素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参比制剂(脂质体、醇水混悬液、酊剂、物理混合物)相比,鬼臼毒素醇质体的体外透皮具有较小的透皮速率及较大的皮肤滞留量。
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鬼臼毒素含量的HPLC方法,考察了鬼臼毒素醇质体给药后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鬼臼毒素脂质体和酊剂相比,鬼臼毒素醇质体具有更平稳的血药浓度、36h内无明显的达峰时间。
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结果表明:罗丹明标记后的载药醇质体及参比制剂局部用药后,醇质体能够提高药物在皮肤内的滞留量,能够携带药物进入皮肤深部;醇质体能够增加NIH/3T3成纤维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其效果好于脂质体和酊剂。
本文制备的鬼臼毒素醇质体不仅能够提高药物在皮肤内滞留量、促进药物渗透至皮肤深部,而且能够促进药物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内的传递。这对治疗皮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