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严峻挑战,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自2007年开始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化石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环境质量,也给我国的能源供给造成较大压力。因此,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理清各种因素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对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历年能源统计年鉴测算出我国1997-2014年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地方政府行为和能源结构,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关键因素和中介效应分析,与传统探索性因子分析相比结构方程模型更加注重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经济增长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增加和技术进步都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扩大和地方政府行为则会增加碳排放强度;总体效应上,城市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和能源结构的总体效应绝对值接近,对外开放主要通过城市化来影响碳排放,而地方政府的总体效应最小。以人均碳排放为碳排放指标时,预期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总体效应上,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城市化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最大。在区域差异分析方面,各种影响因素在东中西地区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效应上,东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水平,且各种因素的总体效用接近,东部碳排放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中部地区总体效用最大的是城市化水平和地方政府行为,而在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行为对碳排放具有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