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覆膜玉米生产净碳平衡评估与绿色生产模式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旱地面积可达2500万公顷,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区。春玉米(Zea Mays L.)是该地区的主要雨养作物之一,地膜覆盖已被广泛用于来抵消该地区早春的低温和缺水,促进产量增加和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在缺水和地表覆盖下的热量条件不再是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时,如何提高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作物生产力同时明确该地区玉米生产系统的生态环境风险是当前研究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家统计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化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和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变化;同时基于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体系,通过田间试验、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明确该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的特异性排放参数,定量化不同控释肥占比对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农学效益,环境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碳平衡的影响;最后基于全新的生产模式(政产学研用-规模化生产,GEURP-LSF),定量化分析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在政产学研用-规模化生产玉米生产模式下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发现,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较高,15年间平均肥料投入为233 kg N/hm2,106 kg P2O5/hm2和23.3 kg K2O/hm2,农药、柴油、地膜、种子、人工投入量分别为6.5 kg/hm2、93.2 L/hm2、13.7 kg/hm2、38.8 kg/hm2和120.1 h/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9 t/hm2,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188kg CO2 eq/hm2,净生态系统碳收支为24.9 t C/hm2,可持续性指数为6.12。15年间(2004-2018年)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总投入、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净生态系统碳收支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风险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持续性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不同省份玉米生产单位面积的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以甘肃最高、山西最低,净生态系统碳收支新疆最高,陕西最低。省份间的差异主要由氮肥投入量的差异所致,肥料的生产和田间施用是玉米生产生态环境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2)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在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系统中,相比于不施控释肥处理,尿素配施控释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3.9%-11.9%,植株干物质累积4.6-16.0%,收获指数11.5-14.2%,成熟期茎秆氮吸收5.4-20.2%,成熟期籽粒吸氮量3.5-9.7%,氮肥利用效率17.3-54.9%,经济效益5.5-28.9%。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未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控释肥占比为70%时可以达到该地区覆膜玉米生产最佳的农学效益,这主要是由于合理的控释肥占比满足了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尤其是花后的氮素需求所导致的。(3)基于数据整合分析(24篇,271观测值)可知,在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系统中,相比于普通尿素,施用控释肥的N2O排放、氮淋洗和氨挥发分别降低了25.4%、43.3%和32.2%。秸秆还田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的活性氮损失。通过地区特异性参数,结合田间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发现尿素配施控释肥降低了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的环境代价,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净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并在70%控释肥占比处理达到最佳。其中,相比于不施控释肥处理,70%控释肥处理降低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中的单位面积碳排放3.0%、活性氮损失27.9%、土壤酸化潜值10.5%和水体富营养化潜值40.6%。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15.0%、净生态系统碳收支21.6%、可持续指数25.3%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32.6%。低生态环境风险、高净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主要是由于配施控释肥降低了玉米生产的活性氮损失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所导致的。(4)在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中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政产学研用-规模化生产,GEURP-LSF),通过两年连续的实际生产验证,研究发现该模式有效提高了西北地区覆膜玉米产量11.3%、能源利用率8.1%、净生态系统碳收支12.4%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18.9%,同时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碳排放2.1%、活性氮损失25.1%、土壤酸化潜值7.6%和水体富营养化潜值29.0%。这主要是由于政产学研用-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创新高效技术包,尤其是控释肥免追高效一次性施用技术所带来的高产高效低碳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定量化西北地区玉米生产资源投入、生态环境风险和净碳平衡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区域性减排建议;通过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同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该地区覆膜玉米生产的特异性排放参数,定量化不同控释肥占比对西北地区覆膜玉米生产农学效益,环境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碳平衡的影响,明确该地区玉米生产的低碳高效氮肥管理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明确新玉米生产模式具有增产减排,提高净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潜力。在优化玉米生产模式的同时推动该地区玉米绿色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将软式内镜进行集中管理,由内镜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的管理效果。方法:自2018年10月起对内镜中心的清洗消毒管理方案进行调整,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协调配合,实行软式内镜清洗的集中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做好各项监测管理工作,2017年9月~2018年9月为实施前,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200例次清洗消毒情况进行比较,比较实施前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
期刊
利用不同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控制作物重金属积累的有效手段。磷(phosphorus,P)和锌(zinc,Zn)作为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均与镉(cadmium,Cd)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然而,P、Zn和Cd三者在植物和土壤中的交互作用迄今研究尚少,保障Cd污染耕地蔬菜能够安全生产的P肥和Zn肥施用量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采用交替固定两因子的单一因子水平设计,设置3组处理:第一组:固定P 150 mg·
学位
以亚硝酸盐(NO2--N)为电子受体的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和厌氧甲烷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反应的提出不仅为全球氮、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也具有重要意义。自养式的ANAMMOX反应只会将极少量的氧化亚氮(N2O)排放到周围
学位
近年来,柑橘产业迅速发展,柑橘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作物,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果树。然而,我国柑橘种植过程中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在降雨充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下,西南柑橘主产区氮素损失更为严重,造成氮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定量典型柑橘园活性氮周年损失特征,并基于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氮素调控措施是我国柑橘绿色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
学位
西南地区是我国蔬菜种植优势产区之一,对我国蔬菜安全保障和农业绿色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西南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加上区域性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土层浅、质地轻、保肥能力弱的土壤性质,导致蔬菜生产过程中氮肥利用率低、活性氮损失严重和环境代价高,尤其是N2O的排放,严重制约着西南地区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低N2O排放的氮肥管理策略是当务
学位
随着全球柑橘产业迅速发展,柑橘已经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广的水果作物。其中,中国以4300万亩的种植面积和5100万吨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柑橘生产过程中仍面临土壤酸化、肥料投入失衡以及忽视中微量元素施用等问题,柑橘园缺镁日益成为柑橘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镁(Mg)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我国南方柑橘主产区中土壤母质含镁量较低、降雨量大、镁素易淋洗、离子拮
学位
报纸
学位
磷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虽然土壤总磷含量非常高,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却很少。植物根系主要以无机磷酸盐(Pi)的形式从根际吸收磷,但其易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形成沉淀,或是与铁、铝离子化合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而被土壤固定,致使无机磷酸盐在土壤中溶解度和迁移率低。这就需要足量的磷,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目前,通过施用磷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是促进植物磷吸收的主要手段,但过度依赖磷肥的施用也导
学位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氮素营养与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肥用量。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特性匹配适宜的氮肥供应形态有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但目前关于甘蔗对铵硝态氮的偏好性研究结果存在争议,甘蔗生长的适宜铵硝配比仍无定论。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了云南和广西蔗区具有代表性的甘蔗主栽品种,首先开展水培试验,在充足供氮条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