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I发动机缸内喷雾场仿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缸内直喷(GDI)与传统的气道喷射汽油机相比,燃油能够得到精确控制,油耗下降约35%。缸内直喷发动机将燃油直接喷入气缸,油滴蒸发主要依靠从空气中吸热而不是从壁面吸热,使混合气的温度和体积下降,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降低爆震倾向。但是,GDI发动机燃油混合时间短,缸内混合气混合状况直接制约着GDI发动机性能,是GDI发动机的技术难点。油气混合过程主要受喷油器本身特性、喷射位置、喷射角度、缸内湍流运动、燃烧室形状以及喷油策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Star-CD软件,对GDI发动机在均质混合燃烧模式下的混合气形成与控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①根据实验数据对燃油喷雾破碎模型进行标定。首先,对喷雾试验测试工况进行了确定,包括喷雾试验中高压定容器的背压、温度以及喷油器喷射参数的确定。其次,建立了喷雾试验中高压定容器的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最后选取合适的喷雾破碎模型,并对喷雾破碎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调整,将模拟得到的喷雾图像以及贯穿距同试验值进行对比,最终确定了喷雾模型参数。标定结果表明,在贯穿距、喷雾形态和喷雾锥角方面,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能够作为后续章节缸内的喷雾计算。②采用Star-CD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缸内流场及喷雾场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了喷油器安装位置、安装角度、喷油始点以及燃烧室形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喷油器安装位置布置在进气侧要优于布置在进排气门中部和排气侧。在点火时刻,喷油器安装在进气侧和进排气门之间,都能在火花塞附近形成稳定着火的可燃混合气,而喷油器安装在排气侧则不能在火花塞附近形成稳定着火的可燃混合气。对混合气均匀性而言,中部喷射位置最差,进气侧喷射与排气侧喷射的均匀性相当;混合气分层而言,排气侧喷射能形成垂直分层混合气,中部喷射能形成径向分层混合气,但分层均不能满足越靠近火花塞处越浓的理想情况。2)三种喷油器安装角度方案中,方案二的最好,在点火时刻,混合气均匀性最好,在火花塞附近能形成稳定着火的可燃混合气;方案三中,喷油器安装角度大,燃油蒸发速度快,但在点火时刻混合气局部偏浓;方案一中,喷油器安装角度小,此时不能充分利用缸内气流运动的卷吸作用来加速燃油的蒸发,从而导致过多的燃油撞击缸壁和活塞头部。3)随着喷油时刻的推迟,燃油到点火时刻时混合气均匀性变差,进气侧混合气越来越浓,排气侧混合气越来越稀,同时缸套上最大燃油累计湿壁量不断增加。故喷油始点的选取应在进气过程的初期为宜,这样能给燃油混合提供较长的混合时间。4)在平顶活塞头部设计凹坑,利用凹坑对气流的引导,从而加速燃油的蒸发混合速度,且在点火时刻,带凹坑活塞头部燃烧室内混合气更加均匀。
其他文献
我国已经快速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随着很多企业精益运营工作的深化推进,运输部铁路运能运量的快速扩充,机车检修人员大幅减少,检修
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学校高品质建设的新发展样态.具体来说,教育创新发展是高品质学校发展建设的第一动力;教育协调发展的具体要义是理顺发展中各种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管理问题不容忽视.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测绘工程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论文将从不动产测量的重要意义分析入手,从而较为深入的分析了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
某调节阀安装于电厂的储水罐管路系统中,设计调节阀结构,分析调节阀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系统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调节阀的流通面积是调节阀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调节阀的流量系数与流通面积直接相关,因此,准确计算调节阀流量系数是阀结构设计中关键的一部分;此外,调节阀在某高温高压工况下,接管出口底板会受到严重的冲蚀磨损破坏,为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必需对冲蚀性破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验证,利用C
船用齿轮箱作为船舶推进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船舶的运行可靠性。随着船舶装备制造技术的进步,船用齿轮箱正朝着高转速、大功率、高精度、轻量化、低噪声等方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具有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成本低以及与手动变速器的技术衔接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换挡过程中动力中断的缺陷。近
航空声学风洞是开展气动声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为保证我国首座大型低速航空声学风洞尽快形成正式的试验能力,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以相控传声器阵列、多路并行数据采集设备和测量
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建设路段的确定是管廊规划的重点,但是缺少相关系统布局规划方法和经验指导.通过专家打分法选取评价因子,利用ArcGIS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单因子分析和多
1991年日本的Iijima博士发现了碳纳米管,随后,一系列的报道称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力学和电学等性能,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对碳纳米管研究的热潮。随着电子机械组件的特征尺寸不断
空心结构材料具有内部中空的特点,而且比表面积大,密度低,分散性好,已经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氧化锆材料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吸附性能,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