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哭嫁”这一曾广泛流行于世的古老习俗,在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民族的婚嫁仪式中都有流行。而土家族的哭嫁歌存在的时间之长、空间之大,还有其内容之丰富、音乐之精妙等,已成为哭嫁歌仪式音乐的代表。“哭嫁”在土家族地区是一种独特的婚庆风俗习惯,它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成为土家族姑娘在出嫁时宣泄心中真实情感的独有的音乐表达方式。纵观学界对哭嫁歌的研究,其成果也相当丰硕,资料的渐渐完备为各种取向的研究提供了可能;逐渐深入的各种研究也使我们对哭嫁歌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大致来说,前人研究哭嫁歌主要注重文化事项本身,但很少关注哭嫁歌的主体,也就是创作、演唱、传承哭嫁歌的人。例如,很少有人去关注亲身经历过或者目睹过哭嫁的民众对哭嫁歌的记忆,也很少有人将视角定位在哭嫁歌的主体心理上。笔者认为,这是到目前为止哭嫁歌研究中的缺憾,不过,这种缺憾也留下了哭嫁歌研究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哭嫁主体出发,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哭嫁歌作更深入地探索和分析。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咸丰县土家族哭嫁仪式及歌曲的梳理与考察,不但对哭嫁歌的形式、内容、音乐有了整体的了解,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出发,侧重对“哭嫁歌”主体的关注,通过对“哭嫁歌”女性心理特征的分析与阐释,对“哭嫁歌”中所体现的女性对男性家长制的屈从、当代男权主义的弱化等内容的分析,揭示新娘角色转换的深层心理,以及哭嫁歌所表露的女性主义自觉,从而使我们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哭嫁歌”这一音乐及其社会现象,让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