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合物,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制,为蒽醌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MTT法对一系列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化合物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ELF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进行构效关系分析,筛选高效低毒的化合物。采用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AO/EB和DAPI分别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研究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线粒体荧光染料染色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的亚细胞定位;采用DiOC6染色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利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药物对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与母体大黄素相比,其结构修饰物的抗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1,3,8位被甲基或乙基取代、长碳链连在3-OH或季铵盐的N原子上以及3-OH上连长链或短链的化合物之间抗癌活性区别不大,但1,8位取代基位置不同对抗癌活性有影响;季铵盐上碳链的长度、数目对抗癌活性影响较大,中等长度的碳链化合物抗癌作用比较好,其中化合物11c和13a对癌细胞IC50值<5μM,对正常细胞IC50值>10μM。细胞对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A375>BGC-823>HepG2>HELF。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法、AO/EB及DAPI染色法验证了化合物11c、13a都能诱导A375细胞出现细胞形态不完整、染色质浓缩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内;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水平升高;两种化合物还都能导致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癌活性,化合物11c、13a通过下调Bcl-2蛋白水平,定位于线粒体内,使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介导了A375细胞凋亡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