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孔AlKIt-1为载体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不断出台环境法规,对柴油等燃料中硫元素含量进行严格限制。研究开发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以解决柴油中硫化物超标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介孔材料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KIT-1具有独特的三维蠕虫状短孔道,相比于MCM-41的一维孔道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SM-5/KIT-1(ZK-1)介微孔复合分子筛以及多级孔纳米AlKIT-1双介孔分子筛,并以其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活性金属Ni Mo制备高活性加氢脱硫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NH3化学吸附(NH3-TPD)、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SEM)、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的孔道结构、酸性以及表面活性物种进行了表征。并在模拟燃料油DBT和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本文分别以NiMo/ZK-1和NiMo/AlKIT-1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在DBT和4,6-DMDBT的HDS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DS反应脱硫率随着温度和压力先升高后下降;脱硫率随着氢油比的增加先增加。同时反应条件也影响HDS的反应路径,低温高压条件下有利于反应沿着加氢(HYD)路径进行。  本文以NiMo/ZK-1为催化剂,考察了金属原子比(Ni/Ni+Mo)对催化剂催化HDS反应脱硫率的影响。在对不同金属Ni/Ni+Mo制备的催化剂的反应评价中,催化剂脱硫率随着金属Ni/Ni+Mo增大先升高后降低,Ni/Ni+Mo=0.3时,催化剂达到最高活性,在温度320℃、压力3MPa,VH2/VOil=300条件下,脱硫率可达97.4%,继续增大Ni/Ni+Mo,反应活性反而降低,这是由于过量的金属组分可能形成晶相物种,占据了部分载体孔道,不利于含硫化合物在催化剂孔道内反应。  本文以多级孔AlKIT-1为载体制备NiMo/AlKIT-1催化剂,考察载体硅铝比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i/Al增加,载体AlKIT-1的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在Si/Al=30时达到最大值。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弱酸及中强酸中心较强,而强酸中心较弱,同时催化剂L酸中心明显多于B酸中心。催化剂催化反应脱硫率也随着Si/Al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温度340℃、压力4MPa、VH2/VOil=500条件下,载体Si/Al=30时催化剂脱硫率高达99%。
其他文献
天麻多糖是天麻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随着天麻多糖类物质药理作用的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具有抑制肿瘤、抗炎、抗辐射、调节免疫、促进蛋白质合成等功效,使其
该论文主要研究一类异环[3]轮烷的自组装.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系列既含有氢键作用位点,又含有π-电子供体片段的线形模板分子
该论文分三个步骤制备了N-全氟辛磺酰基聚酰胺聚胺—表氯醇(PAE-F)树脂.首先,以己二酸、二乙烯三胺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在少量水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了聚己二酰
发泡聚丙烯材料因质轻、低导热率、吸音、抗缓冲、可降解及电绝缘性等众多优点,在食品包装、建筑、汽车、体育、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利用聚合物加工流变工作站,
从芝麻的杂种优势表现,强优势形成,杂交组合的亲本组配与优化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原则,用以指导芝麻杂种优势育种,期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种。 From the aspects of t
学位
全球领先的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博伦通信近日成功完成与博科开展的联合测试,并展示了符合3GPP规范的NB-IoT解决方案。这项联合测试使用了Brocade vC-SGN解决方
天然气制合成气是天然气大规模利用的主要途径,合成气制备的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约占全过程投资和操作费用的50-75%,改进和革新造气过程是天然气化工利用节能降耗的关键。甲烷催
本文采用氧化蜡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两性表面活性剂中间体。考察工艺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反应过程中温度自然升到180℃,氧化蜡与三乙醇胺配比为2
温差电池在低品质热能利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更由于其本身是一种绿色能源,近年越来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电化学沉积方法在制备温差电材料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为此作者基于电化学沉积技术,开展微型温差电池的结构设计及相关制备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研究出了薄膜温差电材料性能测试系统以及微型温差电池性能测试系统。论文设计了两种集成化微型温差电池的结构,并进行了相关制备工艺设计,旨在提供更大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