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会快速分化,城市空间剧烈重构,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城市绿地,其配置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如何科学地评判与解释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对于社会各阶层需求的兼顾、城市绿地资源的配置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武汉市汉阳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理论-实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模型构建以及多学科交叉等分析方法,在对当前汉阳区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以“空间-社会”互动视角检视该地区绿地配置的动力机制,并在动力机制影响下对社会绩效评价结果加以解释,从而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测度模型,从空间层面上判读目前汉阳区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在分析现存可达性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模型并加以完善,再通过对人居行为尺度的关注,以“居住-道路-绿地”互动的视角,扬长避短地构建城市绿地社会绩效评级模型。并以此为模型为基础,对2015年汉阳区的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与解析。(2)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动力机制视角对城市绿地配置社会绩效评价的结果加以解释。以1990年至2015年为时间横断面,分析该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演变历程与特征出发,通过对其背后的影响力量与动力机制的解析,从“空间-社会”互动视角判定该地区城市绿地配置社会绩效的整体演进方向,并通过空间、社会、价值三个层次,由浅及深地对案例地区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评价结论进行解释。(3)运用系统性思维,开展城市绿地配置社会绩效的优化对策研究。针对前文中三层次存在的问题,以推动社会公平进入成熟阶段为优化目标,以“融合共享”、“整体协调”、“多元合作”的优化原则,构建相互协同耦合的优化策略体系,并在此体系框架下,分别提出具体的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共同推进城市绿地配置公平化、适宜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城市绿地配置的社会绩效问题是一个开放性议题,需要经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本文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以期能加强对城市绿地配置非公平的本质认识,为城市绿地的良性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