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矿井冷壁降温系统降温机理及关键参数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_2003_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高地温矿井普遍面临的热害问题,提出了冷壁降温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巷道壁面贴附含有冷媒介质的吸热板,利用吸热板与巷道岩壁和通风风流进行热交换,将吸收的热量转移到流动的冷媒介质中,减少高温围岩传递到巷道的热量,从而降低井下温度。与其他矿井降温系统不同,冷壁降温系统的降温原理包括吸热降温、对流降温、隔热降温和辐射降温四个方面。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冷壁降温系统工作模型。其核心部分由冷媒系统、制冷系统、输运系统和冷壁系统四部分组成,可根据实际条件利用地下恒温层自然冷却或利用人工制冷系统制备冷媒介质。采用实验和数值研究方法,对吸热板的吸热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小尺度冷壁降温系统实验平台,研究了吸热板水流温升、吸热板吸热效率、水流量(0.024kg/s~0.064kg/s)、电发热膜热流密度以及进口水温(19℃~29℃)之间的实验关系。还采用Fluent软件计算了吸热板水流温升与水流量(0.0018kg/s~0.0353kg/s)、进口水温(2℃~22℃)、巷道壁面温度以及管间距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冷壁降温系统的吸热控制方程,利用分段迭代法和分离变量法得出其解析解,计算出围岩的散热密度和系统的平均吸热密度。利用归一法修正了巷道内环境平均辐射温度的算法,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辐射角系数的计算,与理论解的对比表明当能束射线的数量达到五百万条时,蒙特卡罗法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0.13%。论文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提出了冷壁降温系统的设计流程,得到了热害巷道冷壁降温系统水流量等关键设计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安装系统后矿工在巷道内进行中度活动时,冷壁降温系统的加入能够让矿工的不满意率从92%降低为27%。该论文有图80幅,表20个,参考文献132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浸渍炭脱除SO及NO过程中产物种类及生成量,以及浸渍炭上活性组分的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对浸渍炭除SO及NO的机理作进一步探讨.
本文研究了有害气体在吸附柱上的透过机理和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各种条件下透过曲线苛透过时间.
我国的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大量煤矿濒临关闭,与此同时,关闭的矿井内存在煤炭开采形成的巨大空间,如果利用残存矿井巷道和采空区的天然高差,将其改建为地下储能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也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废弃矿井再利用既是该项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契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需求。鉴于此,本文针对废弃矿井充分采动后上覆岩体的裂隙发育及储水蓄能,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球物理
学位
环境和生命体中污染物及活性物质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一直是荧光探针领域研究的重点。罗丹明类溶液型荧光探针因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大的Stokes位移等优点而持续被广泛关注。近年来,四苯乙烯(TPE)类探针因其优良的聚集诱导固体发光性能(AIE)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四苯乙烯耦合罗丹明荧光探针可能表现出不同发光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更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优异特性。本论文通过四苯乙烯
液氮作为一种属性优良的压裂介质,对煤体存在多重致裂效应,其在煤层气开采中的潜在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低渗煤体液氮致裂增透的关键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仿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煤体液氮低温致裂的宏微观力学机制;探究了液氮循环冻融对煤体变形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在揭示液氮多重致裂效应对煤体压裂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液氮影响下煤体压裂裂纹启裂准则,分析了液氮循环冻融对煤体
带式输送机作为散料运输的主要装置,被广泛运用于矿山、冶金、港口等工业领域,具有输送能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通用性好等优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长距离、大运量、高带速等大型带式输送机已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带式输送机运行工况通常较为恶劣,重载、疲劳、腐蚀、高温等因素使其核心零部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故障。零部件中滚筒轴承作为主要支撑部件,其健康程度严重影响设备
混凝土的组分材料之间物理属性不同,几何形体各异,含量占比多样,空间分布随机,对应了混凝土宏观层面物性参数变化剧烈,是典型的随机非均匀介质。混凝土典型工程缺陷类型、产状多样,加之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受随机非均匀介质衰减、散射作用明显,导致缺陷超声波场响应特征十分复杂,限制了超声波方法在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试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细观组分材料超
三相床甲醇合成新工艺开发是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在该开发研究阶段热态模拟试验中,也出现了催化剂活性丧失的情况,本文分析了三相床甲醇合成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提出了整改建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