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是机体处理体内代谢产物的重要器官,也是多数药物的解毒器官,药物和肝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则是指药物和/或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和静脉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的肝脏损害。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涌现和联合用药的增多,DILl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国内外有关发生DILI药物报道较多,常见的药物种类差别较大,对临床的提示作用非常有限;发生DILI的机制比较复杂,临床工作中如何快速判定肝损伤是否为药物所致,以及损伤的类型和程度,是临床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DILI与酒精性肝病(ALD)有时在临床上(包括实验室)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容易混淆,但两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系统地研究DILl的临床特点,对DIL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材料与方法1、登录CNKI网,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药物性肝损害”为关键词,时间限定为2003-2008年,下载与引起肝损害药物相关的全部文献及文献详细题录。阅读原文将文献分为病例分析和个案报道,将每篇文献报道的致肝损害药物及例数分别统计并汇总。2、收集2004年7月~2009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DILI患者共145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复习,剔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后,共得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病例10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67例。年龄19~79(平均年龄49.16±15.92)岁。记录用药史、临床症状、体征、临床项目及治疗情况等。3、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住院患者中,符合DILI诊断标准患者152例,年龄波动在18~85岁,平均年龄45.84±15.73岁;符合ALD诊断标准的ALD患者181例,年龄波动在25~78岁,平均年龄47.88±10.98岁。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发病年龄、入院日期、基础疾病、饮酒史和服药史,治疗前主要症状和主要实验室指标等。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ll.5统计软件对对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结果1、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常见药物分析(1)共收集文献197篇,涉及的病例数为11643人次,其中病例分析96篇,个案报道101篇。中药致肝损害报道共22篇。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报道12篇,个案报道中,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报道最多(28篇)。(2)导致DILI常见的药物中,抗结核药比例最高,其次是中药和抗生素,三者累计之和达69.75%。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和抗肿瘤药物均在5%以上。三者之和达16.75%。病例分析中,抗结核药、中药和抗生素三者累计之和达63.33%;而在个案报道中,单纯抗结核药引起者即达67.8%。无论是个案报道,还是病例分析,中药和保健品引起的DILI均稳定在20%左右。(3)8篇70例重症肝损害的文献报道中,病例分析、个案报道各4篇。导致重症DILI常见的药物众,近2/3病例是由中草药、抗结核药物和抗生素类,其中中草药就占据了近1/3,药物包括雷公藤及治疗病毒性肝病、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肥胖等疾病的中草药和偏方;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抗甲状腺药物也是引起重症DILI不可忽视的因素。2、DILI的临床特点(1)在临床上DILI的首发症状依次为:乏力(18.10%)、腹痛(18.10%)、黄疸(10.48%)、腹胀(10.48%)、发热(9.57%)、肝酶升高(9.52%)、尿黄(8.57%)、纳差(5.71%)、恶心(5.71%)、瘙痒(2.86%)、腹泻(1.90%)等。除黄疸外,大多数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往往认为是原发病所致,黄疸出来后才促使患者就诊。本组病例就诊时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者为71.43%(75/105),仅有略超过一半的患者(56/105)就诊时出现明显的黄疸,仍然有28.57%的患者是以肝脏酶学增高而就诊,所以DILI比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的病程较长。(2)根据肝功能实验结果,参照国际DILl分型标准,可将DILl分为3型。肝细胞型、肝内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的比例分别为34.29%、25.71%和40%,中草药导致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肝细胞型的发病率(x 2=54.11,P<0.001)。(3)实验室检查中,DILI的生化检查明显不同于其他肝病,主要表现在酶学改变和胆红素排泄障碍,而且肝脏酶学与胆红素呈正相关,与肾功呈负相关。DILI早期对蛋白合成功能几乎无影响,但药物量大(如大剂量扑热息痛类或大量单味中草药)毒性大、晚期或严重肝坏死时蛋白变化就比较明显。(4)各酶学间相互之比≥1,诊断DILI患者的阳性率无论是胞浆酶还是胆道酶均较高,尤其是AST,与其他酶(ALT、GGT和ALP)之比≥1,诊断DILI阳性率均超过60%。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可见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酶类(AST、ALT)与反应胆道酶类(GGT、ALP)之比对诊断DILI的阳性率大部分均有显著性的差异,而肝细胞酶之间、胆道酶之间的比值对诊断无意义。3、DILI与ALD的临床差异(1)两组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发生率临床上,恶心、纳差、乏力、腹痛、腹泻、腹胀、出血、黄疸、瘙痒出现的百分比都比较高,腹痛、腹泻、腹胀及出血等症状在DILI中的发生率高于ALD,其中腹胀在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恶心、纳差、乏力、黄疸及瘙痒等症状在ALD中的发生率高于DILI,尤其乏力和黄疸在ALD患者中更突出(p<0.01)。(2)实验室检查在两组病例中的差别DILI组中ALT、ALP、TBIL、ALB、PLT等均高于ALD;而WBC在ALD组明显高于DILI组。AST、GGT、RBC和MCV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3)治疗结果的差别治疗2周后,ALD组经过戒酒、充分的营养支持和改善肝脏代谢药物后,大部分临床症状即有明显的恢复,生化学指标在4~6周基本恢复正常;DILI组的症状和体征恢复较慢,尤其是黄疸比较顽固,个别病例黄疸持续增高(尽管在治疗中)4周后才逐渐下降,ALP、GGT的复常时间一般为4~8周,TBIL的复常可延之3~6个月。讨论所有的抗结核药对肝脏均有一定损害,加之抗结核药多需要联合使用,增加了肝损害的危险性;多重耐药性肺结核增多,使用药的剂量增大、种类增多;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增多,这些人群常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更容易出现肝损害。本研究统计中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在我国药物性肝损害中所占比例最高,且结核发病呈全球上升的趋势,因此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应引起重视。欧美国家DILI最常见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及抗生素,而我国等亚洲国家则因广泛应用中药而与之不同。日本的调查研究发现以保健品、民间偏方及传统草药引起的DILI比例在不断增高。本研究中,中药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占30%之多,远远高于其他药物,可见在弘扬传统医学同时亦应对其可能出现的危害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抗生素种类的日益繁多及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的日益明晰,肿瘤等疾病发病率的增高等,其相关药物可能致肝损害的风险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DILI之所以发生,除某些疾病(肿瘤、皮肤病、风湿热等)必须应用特殊药物外,还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有关。大多数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往往认为是原发病所致,黄疸出来后才促使患者就诊。本组病例就诊时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者为71.43%(75/105),仅有略超过一半的患者(56/105)就诊时出现明显的黄疸,仍然有28.57%的患者是以肝脏酶学增高而就诊,所以DILI比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的病程较长。通用的DILI分型主要依据于临床指标的主次和高低。一般来说,反映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及肝腺泡病变的敏感指标ALT和AST,反映肝细胞水平的胆汁流生成和排泄障碍的主要是GGT、ALP和胆红素;混合型可能涵盖了所有生化学指标的异常。无论何型,疾病的早期对蛋白合成功能几乎没有影响。本组病例在入院时,无论是总蛋白,还是白蛋白均无异常,此点也是鉴别其他肝病的重要依据。目前有关诊断DILI的生化学指标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从肝脏酶学、胆红素排泄功能和肾功能之间相关性研究可见,入院时肝脏酶学与胆红素呈正相关,与肾功呈负相关。说明早期药物代谢过程中仅造成肝脏的损伤,没有影响到其它系统(泌尿、血液等)的功能障碍。及时发现、早期的停药和及时治疗对预防暴发性肝衰竭(继发多发性脏器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简化诊断程序,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各生化指标在DILI发生中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取各酶学间相互之比≥1,求得诊断DILI患者的阳性率(%),寻找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可见,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酶类(AST、ALT)与反应胆道酶类(GGT、ALP)之比对诊断DILI的阳性率大部分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尤其是AST与其它酶类之间的比值意义更大,进一步证明DILI的发生与线粒体的损伤有关,而肝细胞酶之间、胆道酶之间的比值对诊断无参考价值。但此结果还需要大样本进一步临床探讨。正因为酒精也是一种特殊的药物,所以与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临床上的表现就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本研究中,恶心、纳差、乏力、腹痛、腹泻、腹胀、出血、黄疸、瘙痒出现的百分比都比较高,腹痛、腹泻、腹胀及出血等症状在DILI中的发生率高于ALD,其中腹胀在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恶心、纳差、乏力、黄疸及瘙痒等症状在ALD中的发生率高于DILI,尤其乏力和黄疸在ALD患者中更突出(p<0.01)。这种差异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药物直接或间接造成胃肠黏膜损伤有关,出血常常是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而引起;恶心、纳差、乏力、黄疸及瘙痒等症状在ALD中常见,是因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影响了肝脏的蛋白质合成、胆汁酸的生成与排泄,以及氧化应激而生成的炎性细胞因子造成各种代谢紊乱所致。如果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就会出现临床症状的叠加。GGT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的增高被认为是反映饮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在本次研究中,GGT的增高比较明显,有一半的患者MCV呈现增大的趋势,符合ALD的临床特征。一般认为血清转氨酶一般在正常上限5倍以内,并且以AST升高占优势(AST/ALT>2),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和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的作用,所以ALT几乎正常。尽管AST、ALT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本组病例未发现以AST升高占优势。由于ALD时常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主要是TNF-alpha产生增加),血白细胞常有明显增加。以上表现在本研究中均得到证实。结论1、导致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见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中药和抗生素,三者累计之和达69.75%。2、导致重症DILI常见的药物中,中草药就占据了近1/3,其次为抗结核药物和抗生素类,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抗甲状腺药物也是引起重症DILI不可忽视的因素。3、DILI早期的症状可能是以乏力、腹痛为主,皮肤黏膜黄染(或胆红素升高)可能是促使就诊的主要原因。4、单纯生化学检查可粗略估计DILI的细胞损伤类型,即ALT增高反映肝细胞型,ALP、GOT增高反映胆道系统的损伤。5、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酶类(AST、ALT)与反应胆道酶类(GGT、ALP)相互之比≥1,诊断DILI阳性率均超过60%,而肝细胞酶之间、胆道酶之间的比值对诊断无参考价值。6、尽管临床症状在DILI和ALD中有重叠,但腹痛、腹泻、腹胀及出血等症状在DILI中的发生率高于ALD;其中腹胀在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恶心、纳差、乏力、黄疸及瘙痒等症状在ALD中的发生率高于DILI,尤其乏力和黄疸在ALD患者中更突出(p<0.01)。7、DILI在临床上呈急性经过,所以反映细胞浆酶(ALT、AST)及反映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标(ALP、TBIL)均较ALD升高;ALD为慢性酒精中毒所致,除GGT(反映酒精损伤特异性酶)外,常导致蛋白合成功能下降,以及对血象各组分(WBC、MCV、PLT)的影响远高于DILI。8、经过戒酒、充分的营养支持和改善肝脏代谢药物后,ALD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比较快,而DILI组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比ALD组恢复较慢,尤其是黄疸的复常可延之3-6个月。
其他文献
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的大课堂;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
数字D类音频放大器,也叫数字脉冲调制放大器,具有效率高,低电压,低失真的特点,在低成本,高性能的消费类产品特别是便携式设备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D类放大器包括数字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痉挛的统称。根据WHO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机器人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体系应运而生,且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与理念随着时
自愈合能力是一种通过避免或者缓解由外部因素导致的材料破损,旨在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的理想性能。现在主流的自愈合材料是通过将可以相互作用的非共价基团修饰到小分子的端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文献调研制定慢性鼻窦炎的最佳中医诊疗方案与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路径及操作规范,通过对慢性鼻窦炎中医特色临床路径进行综合评价及优化,最终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共43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20例,均为TossyⅢ型,锁骨远端骨折23
这支来自于香港公开大学的“救援团队”,在香港公开大学何建宗教授的带领下,奋斗在环境保护前线,奔走在香港、澳门、深圳及华南沿岸、潮间带,采集、培养、鉴定赤潮藻种,不畏资源不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被害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制度以保护刑事被害人利益为出发点,期望通过对那些因犯罪被害而陷入困境但又无法从犯罪人那里得到合理赔偿,也没有获得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逐渐增多,信息公开诉讼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具备双重诉讼属性,同时它的存在也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对此类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