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少数民族杂居区的学校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一起,这相对于单民族聚居区的学校教育更具复杂性。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的发展状况比较,是校内均衡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
西双版纳勐海县第三中学是一所多民族学校,校内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等族学生。研究结果表明,勐海三中不同民族学生在课堂表现活跃程度、喜欢的科目以及初中毕业后的未来预期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入学率、辍学率、对知识的态度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偏差,但并不构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人际交往中,教师与傣、汉等较活泼学生在教学关系与人际关系互动较多,而与哈尼、拉祜、布朗等山地民族学生互动较少,在师生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着教师因文化差异伤害学生民族自尊心的问题;在生生交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民族小团体现象--傣族学生组成小团体,而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汉族等民族组成混合团体,不同民族学生间还存在着民族偏见问题。
影响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不同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历史、文化原因,如历史上族间通婚率低、历史上傣族占统治地位所带来的优越感等等;以及教育差异,如不同民族间社区与家庭教育的差异,还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多民族杂居区存在的种种局限,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偏向主流文化、多民族学校中教学管理的等级性及师资队伍所存在的问题等。
校内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均衡,并非抹杀特点,而是特点的长足发展。要使多民族校中不同民族学生获得校内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师生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不同民族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在社会上鼓励族问通婚;取消等级分班,改变多民族地区单一升学模式的教育制度;消除差异不是目的,而应正视差异,鼓励不同民族学生多样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