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以NIPS法/原位反应工艺生成的ETA-g-PAN海绵状膜的成膜机理。ETA与PAN反应极大改变了铸膜液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导致ETA-g-PAN膜断面结构从指状孔结构改变为海绵状结构。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体系中PAN浓度和反应温度决定影响因素。实验表明ETA(6%)-g-PAN(18%)海绵状膜展现出光滑且具有亲水性的膜表面和良好的机械性能。选择一个较佳的条件,对海绵状膜的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膜通量随着膜厚度减小而增加。当膜厚度减小到10μm时,通量最高可达470L·m-2·h-1,且截留分子量为20000Dalton。虽然膜抗污染能力会随膜厚度减小而减小,但是用ETA后处理后可以提高。该研究为原位反应制备PAN膜及其功能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探究聚丙烯腈(PAN)膜表面化学接枝和物理涂覆在静态和有孔道流体状态下的差别。化学改性以乙醇胺(ETA)为改性物质,PAN膜在高温反应下会出现收缩问题。在静态改性状态下,基膜会受到膜收缩和ETA改性的双重影响,这不仅会改变膜的结构也会降低膜的通量。在孔道流体工艺改性状态下,膜会抑制热收缩效应。而且孔道流体起到驱动力的作用,使改性物质在膜孔道内反应。对于物理涂覆,即便是在有孔道流体的状态下,很低浓度的聚合物吸附在膜表面也会极大的降低膜的通量。但是孔道流体的状态有利于在孔道中形成薄层,能减缓膜通量降低的趋势。错流引起的剪切力会破坏膜表面的涂层,对膜的抗污染能力有负面效果。死端过滤可以规避错流对膜污染的附件效果。孔道流体状态下的改性,是一种高效的膜改性方式,且可以降低改性后对膜通量的衰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