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戏曲中的升仙团圆剧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团圆”是中国古代戏曲通常采用的一种结局模式,以演绎爱情为主的戏曲故事往往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团圆为终结。中国古代的爱情团圆戏大都展示了一个共同模式:一见钟情,遭遇挫折,百般努力,团圆收煞。在古代戏曲中,还有另外一批以升入仙界为结局表现爱情团圆的剧作,至今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关注,鲜有研究论文专著,本文暂且称之为“升仙团圆”剧。  本文对戏曲中的爱情团圆模式做了简要分类,并对“升仙团圆”结局的概念做了大致界说:所谓“升仙团圆”,是指在现实社会中,一对男女彼此相亲相爱,誓约结为连理。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或者社会的变故,使他们难成眷属而被迫分离。然而,他们彼此不能相忘,竟至一方或双方相思成疾而离开尘世。精诚所至的相爱男女终于感动了神灵,被引入仙界,结为夫妻,实现团圆的美好故事。  在对“升仙团圆”剧做出界说的前提下,本文将搜集到古代戏曲中的升仙团圆剧作的存佚情况作了较为细致地整理。升仙团圆剧的出现是戏曲创作的发展规律使然,也反映了明清两代独特的社会环境、思潮对戏曲作家的影响。本文从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束缚、明清易代背景对文人心态的影响等方面着手,以搜集到的“升仙团圆”剧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部分“离魂、还魂团圆”剧,分析古代戏曲作品中这些理想化的爱情团圆模式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圆心理和戏曲作家们的创作动机。通过“升仙”才能实现团圆与通过“离魂、还魂”实现团圆一样,都从较深的层次批判、讽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寄寓了剧作家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明清易代的政治背景对清代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忠实于作品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对古代戏曲中的升仙团圆剧进行研究,并以现存的四部明代升仙团圆剧和两部清代升仙团圆剧为主要论述对象,重点讨论剧作的“升仙团圆”结局,研究升仙团圆剧的特征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总结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剧作家的创作心态,希望能够丰富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研究。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幸福感也来自教育学生,学生是老师的一切.时代在变化,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我,这样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通过理化检测,对贵州绿茶主要呈味物质及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在0.9%~10.1%(平均值为3.31%),茶多酚在14%~29.8%(平均值为21.76%),咖啡碱含量在2.4%~5.2%(平均
该文从存在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文学转型最本质的内涵是价值观的转换.该文主要在理论上论述了文学向自身的回归与人向自身的回归具有同一性;"
该文将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80年代英美批评界主流批评范式之一新历史主义作出梳理和评析.新历史主义对主体性的强调,客观上反映了人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个体主体性的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物种,对于开展基础性的分类学研究和应用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极为重要。本文以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圃的8个物种共22个品种为材料,进
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论哲学的重要成果.马克思通过对阶级意识形态的分析,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无自主性”,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实质内容.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们,或者以无意识、
周韶华1929年生,山东荣成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等职。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
学位
目的了解氢醌(HQ)致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氧化损伤机制。方法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标记法观察HQ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的凋亡作用;用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HQ处理V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