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标记、固定化链亲合素分离结合双向电泳对嗜热四膜虫接合相关的细胞表面蛋白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热四膜虫是一种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真核单细胞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一个很有特色的有性生殖阶段——接合。接合是涉及两种不同接合型的四膜虫细胞互相识别,互相作用,以及后续一系列的细胞事件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细胞识别和信号转导的很有意义的生物学模型。四膜虫的接合必须通过饥饿反应来诱导,前期研究表明:不同接合型四膜虫相互识别的信号应该位于细胞表面。所以,观察四膜虫饥饿前后以及整个饥饿过程中的细胞表面蛋白的变化,是研究四膜虫接合行为相关蛋白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使用生物素化试剂Sulfo-NHS-LC-Biotin标记嗜热四膜虫的细胞表面蛋白,然后通过单向SDS-PAGE结合Western Blot来分析饥饿前后以及饥饿过程中嗜热四膜虫的细胞表面蛋白的变化。为有效地研究四膜虫的接合相关蛋白,我们使用了固定化链亲合素分离了不同接合型的四膜虫饥饿前后细胞表面蛋白。同时,为了提高电泳分析的分辨率,我们使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饥饿前后四膜虫全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尝试使用双向电泳研究饥饿前后四膜虫表面蛋白的变化。国内目前还没有生物素标记、链亲合素分离以及双向电泳研究嗜热四膜虫的报道。因此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很高的理论价值。 通过生物素标记结合单向电泳的实验以及链亲合素分离细胞表面蛋白实验,我们发现嗜热四膜虫饥饿前后表面蛋白在总量和分布上都发生了变化,同时证明纤毛蛋白在细胞表面分布的变化是导致表面蛋白变化的一个原因。在饥饿过程中,细胞表面有一个分子量为50kD左右的蛋白电泳条带逐渐变宽,在饥饿过程开始4-6小时后达到峰值表达,可能是因为该蛋白表达量增多,也有可能是因为该蛋白在通过细胞转运转移到了表面。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证明了上述结论。通过对嗜热四膜虫全蛋白的双向电泳的实验,发现饥饿后的四膜虫15-20kD区域的低分子量蛋白种类明显减少,同时出现若干个表达量特别大的蛋白点;在22kD附近,未经过饥饿的四膜虫有数个蛋白点存在,丰度也较高,而经过饥饿的四膜虫只有很少很弱的几个蛋白点,这些结果都与与单向SDS-PAGE一致。在双向电泳中,还发现表面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对于结果影响很大,会导致扩散拖尾现象。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采用各种方法,比如纯化差异蛋白进行部分测序、制备相关蛋白的抗体等,进一步分析50kD等具有差异的表面蛋白,研究这些蛋白在嗜热四膜虫接合行为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四膜虫接合行为的了解。
其他文献
氮化硼(BN)纳米结构与碳纳米结构类似,兼具高杨氏模量、高热导率等特点。BN纳米材料突出的高温稳定性和电学可调谐的特性使其成为开发电子纳米器件的热门材料。此外,与碳纳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中鼩鼱、长爪鼩鼱、扁颅鼩鼱的消化道解剖结构的测量、脏器系数的比较、头骨变量及尾部针毛超微结构的测量进行分析比较,展开对三个物种鼩鼱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卢龙县木井镇邸柏各庄村邸巨胜种植大棚莴笋105亩,收获莴笋614.25吨,亩产莴笋5850公斤,每公斤1.6—2.4元,亩收入1.15万元。其栽培技术如下:一、选用优良品种春莴笋选用耐寒、
物联网的概念表明其具有将所有物品无缝接入互联网的潜力。RFID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近些年RFID技术在国内外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IE
为了探究黄化性状突变的分子机理,本实验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甘蓝型油菜幼叶黄化突变体Cr3529的抑制性反向消减文库。经菌落PCR检测,反向消减文库的有效重组率为76.5%,其中插入的cDNA片段大小在100bp到1000bp之间。再通过斑点杂交对100个随机挑选的含有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进行初步地差异筛选,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的周期性变化,消落带土壤水分梯度呈现出从干旱到全水淹没等不同状态,消落带现有物种的生存状况,其生理、生态学特性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针对三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以往较少涉及的原子及原子-分子混合体系中基于非相干碰撞而产生的频域和时域内多能级系统量子相干控制效应进行研究,并着重探索量子相干控制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精细化的垂直分辨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大气动热力环境和中尺度系统生消演变过程,不同层次高度垂直分辨率的加密对暖区对流系统触发及组织发展机制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针对20